字词 | 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分类指数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分类指数 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分类指数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 繁荣农村市场, 实行逐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 使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逐渐缩小。从1951—1989年的39年间,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升了374.3%, 平均每年递升4.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多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1989年与1978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升153.3%, 平均每年递升8.8%。1990—1995年间, 随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进一步放开, 逐步扩大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范围, 建立和不断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把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与控制物价总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 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995年又比1989年上升100.2%, 年均递升12.3%; 比1978年上升407.2%, 比1950年上升849.5%。以上年价格为100而计算的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50年代逐年小幅上升, 60年代基本持平或小幅升降 (唯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升幅较大), 1970—1978年间呈小幅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升幅加大, 1979年猛升为 122.1。1992年, 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 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升幅明显扩大, 1994年达140, 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升幅之最 (主要年份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见表5-4-1)。 表5-4-1 主要年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以上年价格为100)
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从1961年起才有统计资料, 60年代各类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变化, 除个别类、个别年份升降幅度较大外, 总的比较平稳。粮食类指数仅1961年和1966年分别上升22.1和21.0, 其他年份未动; 经济作物类指数仅1963年上升11.8, 其他几年升降幅度不大; 禽畜产品类除1961年指数上升12.2外, 多数年份指数略有降低; 蚕茧类指数多数年份持平, 仅1962年和1966年分别上升5.2和14.3; 干鲜果类指数只有1962年上升22.2, 其他年份波幅不大; 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指数1961年、1967年和1968年上升4.2~33.7, 其余年份均下降, 降幅为1.1~22.9; 药材类指数除1964年下降3.5外, 其他年份为上升或持平, 升幅为0.2~16.0: 土副产品类指数有2年上升, 3年持平, 4年下降。1970—1978年, 除1972年和1978年干鲜果类指数、1978年土副产品类指数升幅较大(9.6~22.0)、1972年药材类指数降幅较大(9.7)外, 其他年份的其他类指数升降幅度甚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从逐步放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到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农副产品分类指数变化明显增大。从1979—1995年的17年间, 粮食类指数有15年上升, 其中有8年升幅超10, 1994年升幅达50.1; 药材类、蚕茧类、土副产品类、经济作物类指数分别有4、5、6、7年升幅达10以上, 干鲜果类、禽畜产品类、干鲜菜及调味品类指数分别有8、8、9年升幅超10, 水产品类指数只有1990年升幅达10以上(主要年份陕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见表5-4-1)。 ☚ (三)市场价格为主时期 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