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结构
全省乡镇企业,初期行业不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市场的需要和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50年代,伴随人民公社化兴起的社队工业,从属于农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60年代调整时,社队企业大幅度减少。70年代,出现的集约经济型农业企业,实行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80年代,乡镇企业遍及吉林大地,从资源型向商品型过渡。根据吉林省幅员状况呈现的地域差异,东部山区的“开发型”,中部产粮区和西部草原的“加工型”以及沿城镇郊区的“服务型”的企业趋于稳定,且十分兴旺。一些条件优越、信息灵敏、善抓机遇的企业,开始向“外向型”开拓。到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五大行业,40个门类。从而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小型并存,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面对国内外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体系。
二、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由少数行业到众多行业的过程。到1978年,全省社队企业总收入62. 92亿元中,属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的产值占2. 12%,属于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的产值占92. 26%。1978年以后,江苏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比重渐趋增大,全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57%、95.96%和3. 47%,1991年转变为0. 12%、97. 15%和2.73%,1995年为0. 14%、92. 3%和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