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己去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己去看 【片头介绍】: 1985 彩色片 135分钟 苏联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艾列姆·克里莫夫 编剧:阿列斯·阿达莫维契 艾列姆·克里莫夫 摄影:阿列克赛依·洛吉奥诺夫 主要演员:阿列克赛依·克拉夫钦柯(饰弗廖拉) 奥尔迦·米洛诺娃(饰格拉莎) 本片获198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国际电影评论联合会国际影评奖 【剧情简介】: 1943年,白俄罗斯一个村庄附近的沙丘地。 16岁的少年弗廖拉和伙伴费季卡吃力地用手挖著沙土。突然,弗廖拉发现土中露出一条军用皮带,他用力一拉,拉出一支步枪。 弗廖拉兴奋得大叫,他参加游击队的愿望可以实现了,因为游击队只收有枪的人。 弗廖拉的爸爸去了前线,家里只剩妈妈和一对双胞胎妹妹。 妈妈软硬兼施,想把弗廖拉留住,但毫无用处。一个雾蒙蒙的清晨,弗廖拉跟著两名游击队员到树林里去了。 游击队的生活使弗廖拉感到很新鲜,他还赶上了和战友们一起拍饶有趣味的集体照。深夜,万籁俱寂,弗廖拉持枪站岗放哨,一名军官来了,弗廖拉问了口令,没等答复,他认出是游击队指挥官科萨契,就放行了。科萨契严厉地谴责他徇私情,说要处分他。 一天,弗廖拉裸著上半身蹲在一口洗澡用的大铁锅里刷洗锅底,一位他曾在营地见过的姑娘捧著一束野花走近,把花瓣撒进锅里,随后就走开了。 游击队面临被包围的严峻形势,政委和科萨契决定率队转移,只留下部分战士组织预备队。弗廖拉奉命留下,他的新皮靴也由科萨契做主换给一个要赶路的老游击队员。 现在,他穿著破得裂口的大皮靴,拎著小皮箱在树林里边走边哭泣著。突然,他把一堆鸟蛋踩碎了,蛋清和蛋黄流淌在青草地上,个别的鸟蛋里还钻出了新生的鸟雏。传来了一阵姑娘的哭泣声,他循声走去,只见那位扔花瓣的姑娘跪在草地上,双手捂脸哭个不停。弗廖拉问明情况,原来她叫格拉莎,德军要把她送往德国,她逃出来,流落到这里。 格拉莎望著弗廖拉,向他乞求著爱情,她毫不掩饰地说她渴望生儿育女。她要亲吻弗廖拉,弗廖拉推开了她,他要打仗,不愿和她纠缠。 突然,一架敌机出现在天空,从中跳出几个德国伞兵,一个伞兵挂在树干上。弗廖拉和格拉莎躲进了土坑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仙鹤在附近的小树林里轻轻地漫步。 天蒙蒙亮了,细雨绵绵,领略了爱情的幸福的格拉莎和弗廖拉站在雨中,使劲晃著树枝,让滴落下来的雨水冲洗著身上的污泥。格拉莎在弗廖拉的小皮箱上尽情地跳著舞。弗廖拉带著格拉莎回到自己的村子,到处一片寂静,不见人影。弗廖拉家里一个人也没有,烤炉里的汤还是温的。 格拉莎忽然瞥见玩具被凌乱地撒在地上,知道出事了,惊呼了一声,和弗廖拉一起奔了出去,格拉莎发现板棚附近横卧著成堆的尸体。他们奔跑著穿过泥塘,来到岛上的沙丘地,只见村民尤斯金被烧成焦炭一般,奄奄一息地仰卧地上,乡亲们站在周围凄惨地哀号著,尤斯金痛苦地央求大家把他打死。一个老太太告诉弗廖拉:他全家人都被打死了。弗廖拉神经质地后退了几步,痛苦地把头钻进了泥塘里。 格拉莎把他从泥浆中拉了出来,紧紧抱著他。 他们来到一片小树林,只见几个站在希特勒模拟草人周围的游击队员正动手把希特勒的形象塑造得更逼真一些。 人们往草人脸上啐唾沫,弗廖拉也啐了一口。弗廖拉要去找游击队,格拉莎送他走出了草地。 弗廖拉遇到了鲁别日等几个游击队员。他们在森林里奔跑著,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 鲁别日弄到了一头牛,兴冲冲地和弗廖拉一起连夜赶著牛在田野上走著,打算把牛牵去给岛上的村民们充饥。突然,一颗照明弹在空中闪闪发光,子弹不断在周围飞舞,鲁别日中弹死去,牛也倒地不动了。 弗廖拉顿感无依无靠,失声痛哭起来。天亮后,他提著步枪在空旷的田野里走著,一辆平板马车停在道旁,他正想赶车离去,板车的主人——一个在一旁割草的农民走来问他干什么?弗廖拉说想用马车把死牛拉去给挨饿的村民吃。弗廖拉忽然发现德国鬼子正从远处朝这边走来,他急忙将枪和军衣、皮带往车上的干草堆里塞,农民阻止了他,让他把东西藏在田野中的麦草堆里。 农民带著弗廖拉避开了德国鬼子,驱车返回自己的村子,他叫弗廖拉假冒他们家人,一路上告诉他:他们的村子叫“别拉霍狄”,在家里,弗廖拉将要有妈妈、兄弟姐妹等七人,他自己将是弗廖拉的爷爷。 抵家后农民向弗廖拉一一介绍家人。这时,喇叭里响起了播音声,德国鬼子让全体村民带著孩子和证件到广场集合,听候命令。 人们被德国兵驱赶著,喊声、哭声乱成一片。村民被赶进屹立在空旷场地上的一座高大的木制粮仓里。 人们嚎叫、挣扎,企图从死亡中挣脱出来。德国兵牵著军犬恐吓著善良的人们。仓库的门锁上了,哭喊著的人们把门推得不停地摇晃著,有人踮起脚尖,探头朝窗外望了一下,就被德寇开枪打死。德国鬼子在外面喊:谁想出来,得把孩子留在仓库里。 弗廖拉从窗口爬了出去,遭到德寇一阵毒打,德寇把他推倒在地。一个德国宪兵把一个受尽折磨的姑娘扔到跪在地上的弗廖拉身边。一辆摩托车在场地上转著圈子行驶著,摩托车的挎斗上架著的床板上放著一具村民的尸体,尸体的胸前竖著一块木牌,上写:“今天早上我侮辱了德国士兵。”德国兵向粮仓不断地投掷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哭喊声一片。 德寇播放著音乐在远处观赏这场大屠杀,军官什坦因把肩上的一只獭猴放到桌上,用钢盔把它扣了起来,惟恐他心爱的玩物受惊。围观的法西斯们为这场大屠杀狂笑著鼓掌称快。 场地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德国军官把手枪顶在跪著的弗廖拉的太阳穴上让士兵照相,他们把弗廖拉捉弄一番后就把他扔到沙土地里。弗廖拉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兽行,额头一下出现了几道深深的皱纹,他变成一个小老头了。 他在树林里踽踽独行,从一个刚死去的德国女卫生员的背包里取出一卷绷带。他来到田野上,在一个麦草堆里找到了藏在那里的步枪和军衣,他用绷带把断裂的枪托捆了又捆。弗廖拉沿大路走著,遇到了游击队的队伍,他跟了上去。 他们来到一座木板房前,把敌人包围住了。德国军官什坦因丑态百出地为自己狡辩,为德寇当走狗的卡登卡斯迪也说自己是被迫为敌人效力的。 弗廖拉拿来了盛满汽油的铁桶,想把刽子手们烧死,为村民们复仇。 但最后,游击队员们还是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而是举枪向刽子手们射击,刽子手们一个个应声倒地。 银幕上闪现出一个个记录德国法西斯暴行的画面。弗廖拉从白桦林里走出来,对准浸泡在泥坑里的镶嵌在镜框中的希特勒大幅照片“砰砰”地开了两枪。 他快步跟上了行进中的游击队。弗廖拉的眼前闪现出一幅幅纪录片的画面:希特勒抓住一个小男孩的脖子;希特勒向会议人员挥手;天空中盘旋著敌人的侦察机……弗廖拉对著这一张张画面开枪射击。 突然,弗廖拉手中的枪停住了:画面上出现了坐在妈妈怀里的幼小的希特勒的照片。弗廖拉的眼睛里闪烁著人性的光芒。 一条字幕:“在白俄罗斯,628个乡村和全体村民被烧成灰烬。” 弗廖拉背著枪跟著游击队员们,逐渐消失在远方。 。【鉴赏】: 本片取材于阿列斯·阿达莫维契的纪实体小说《哈腾的故事》以及勃雷立和柯列斯尼克的记载德寇在白俄罗斯的兽行的作品。 导演克里莫夫在战争开始时才八岁。很久以来,他感到不拍这样一部关于战争,关于战争中的人、人的心灵、人在灭绝人性的环境中还能保持自己的人性的影片,他就没有尽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因此,早在1975年,在他完成了以十月革命前夕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垂死挣扎》后,就著手构思这部有关白俄罗斯哈腾村的悲剧的影片。 从片名来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使观众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去评论影片,而是“自己去看”,去经历片中发生的种种惨绝人寰的事件。 影片的开头就很不寻常,在主人公弗廖拉和他的伙伴费季卡为了要参加游击队在沙丘地里挖枪这场戏的画面出现之前,观众就听到一个老农民尤斯金的嗓音沙哑的画外音:“你在挖什么?是在玩吗?挖吧,挖吧,狗崽子!不听妈妈的话,让你听这棍子的!”这段话说明尤斯金已预见到这些少年去打仗将会遇到不幸。 游击队在林中的生活虽然画面不多,但表现得很真实、生动,而且不乏幽默感。 例如,他们在战斗前的集合、拍摄集体照留念、指挥官科萨契的讲话等等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人觉得亲切。当指挥官命令弗廖拉留下来参加预备队时,弗廖拉喊了声“我是来打仗的!”这揭示了弗廖拉保卫祖国的美好心灵。 影片处处表现了人性与法西斯兽性的抗衡。 格拉莎向弗廖拉乞求爱情,渴望“生儿育女”这场戏不能以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去理解,影片作者并不是要在一部关于战争的严酷影片中加一点“爱情”,更不是提倡青少年在战争期间早恋,而是想通过格拉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歌颂人性。 影片告诉人们:在任何时候,万物都是要生长的,姑娘们总是渴望著美好的爱情,要承担为人类繁衍后代的神圣天职,这是法西斯的兽行阻挡不住的。影片借用了这一段情节讴歌了人性的胜利。 导演和摄影师以富有表现力的银幕语言描绘了格拉莎和弗廖拉获得幸福后的美好心理状态。银幕上没有出现这对少年男女的性爱镜头,而是用仙鹤在林中漫步这一富有诗意的画面来比喻他们的欢乐。后来,银幕上又出现了银丝般的细雨和格拉莎的满怀激情的舞蹈,这一段戏和以后的“死的考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的激情与严酷的纪实性互相映照。 弗廖拉和格拉莎回到弗廖拉家这场戏处理得独特而简练。 村子里出奇地寂静,周围一个人影也没有,影片以此预示了不幸。当两人走进弗廖拉家门时,银幕上响起了苍蝇嗡嗡叫的声音,这里,影片作者用音响作为一个伏笔,这是格拉莎后来看到板棚旁尸体堆积如山的先声。当主人公看到地上零乱地撒著玩具,知道情况不妙,奔跑出去时,影片没有立即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这里影片似乎有一个“顿歇”。等到两个主人公穿过一片沼泽地,来到岛上的沙丘地时,影片用音响表现了已发生的悲惨事件:人们在哀号,鸟兽在鸣叫……紧接著画面上出现了躺在地上的烧焦的老农民尤斯金,这一画面令人颤栗。 影片的对话很少,视觉形象的表现力特别强。弗廖拉路遇的几个游击队员相继牺牲后,他独自一人揪住拴在牛鼻子上的绳子使劲地向前爬行这场戏,一句对话也没有,但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弗廖拉一心想著岛上饥饿的人们,千方百计要把这头牛牵去给他们充饥。影片时时不忘表现主人公身上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西斯焚烧村庄这场戏表现了惨遭杀害的村民们对生的渴望和对刽子手的强烈憎恨。 导演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个具体的白俄罗斯农村的真实情况。在这些令人发指的场景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消失了,仿佛这场悲剧就发生在眼前。在这里,近似纪录片的纪实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导演不是想以战争的残酷来吓唬人,而是想通过这些场景揭露灭绝人性的兽行对人性的肆虐和践踏。 影片不仅表现了德寇的残暴,而且还揭露了他们的欺骗性。大屠杀这场戏中,广播喇叭里播送著:“德国是个文明的国家……”但观众从画面上看到的却是德寇把妇女和儿童像牲口似地往仓库里赶;是刽子手把孩子扔回库房的窗口;是法西斯分子揪著年轻妇女的头发往德国兵的汽车里抛;是这些匪徒们在照相取乐。 大屠杀的指挥者什坦因听著音乐在观赏这幕惨剧,这个灭绝人性的法西斯匪徒对他的獭猴却关怀备至,在他眼里,无辜的村民们不及他的玩物。 影片最后,弗廖拉不忍心向抱在妈妈怀里的幼小的希特勒的照片开枪这场戏说明:经历了地狱一般的折磨之后,弗廖拉仍然能用人性的眼光看到,即使是希特勒,他在幼小的时候也是无罪的。 通过战争的残酷性讴歌崇高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是现阶段苏联战争片的一大特点。 《自己去看》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自已去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