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买椟还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古代寓言。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写楚国有一个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招揽生意,便选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熏上丹桂和花椒的香气,装饰上珠玉玫瑰和翡翠,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而退还了他的珍珠。 ☚ 滥竽充数 宣王好射 ☛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战国寓言小说。田俅撰。原载《田俅子》。今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皆录入。故事叙述: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木兰做成了一个匣子,熏上牡桂和花椒的香气,缀系上珠玉,装饰上玫瑰,穿插上翡翠。郑国人看到后,只买了他的匣子,而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算是善于卖匣子的了,却不能算是善于卖珍珠呀! 这个故事是田鸠在回答楚王问他“你的老师墨子,在实行上很好,在言辞上多不辩,为什么”时所讲述出来的即兴之作,同时,还讲述了一个与此故事寓意相同的“秦伯嫁女”故事。讲完这两个故事后,田鸠继续发挥说:“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言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田鸠是用这两个故事来讽刺那种只注重文采而不重义理,且以文害用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寓言描绘精采,连用四个排比句,极言楚人木兰之柜的华丽多彩,从而展示出楚人对商品包装格外重视的形象特征。从故事本身的内容来看,楚人并没有错,他的做法倒很能引起后人的深思,给人以启迪。楚人做为一个商人,他为了卖宝珠得高价,千方百计在珠匣包装上下功夫,结果把珠匣搞成“木兰之柜”,并“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这可以说是“高级包装”或“超级包装”。作为商品来说,做这样的“木兰之柜”,无可指责。正因为包装好,郑人才买了他的货(只买了珠柜)。据文义,郑人肯定出钱不少,说不定买椟之价包括珠价呢。无论怎么说,这位楚人是从郑人那里得了不少“外汇”。从这个角度来说,“楚人卖椟”则是我国古代反映商业包装题材的小说作品,那位楚人倒是一位很有商业经营机谋的“善卖”者。今天搞出口商品包装的人,应该学学那位楚人。 ☚ 田俅 尸佼 ☛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先秦寓言。战国时期韩非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买璞 纣为象箸 ☛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韩非在《外储说左上》中为阐述“以文害用”“言多不辩”思想所引用的寓言:“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意在针砭当时“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亡征》),“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外储说左上》),体现了韩非关于“文”与“用”即美与实用功利关系的看法。他把实用功利看作是决定事物价值的根本,将实用置于审美之上,认为再美的事物,如果不具有实用功利的意义,就谈不上有价值,底漏不能盛酒的“千金之玉卮”不如不漏可盛酒的“至贱”的瓦器,韩非用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的故事说明美会使人忘却功利实用的目的,因此是有害无益的,体现了韩非建立在功利论基础之上的,美与实用功利相对立的美学思想,是一种“以功用为之的彀”(《问辩》)偏狭的实用观点,代表了以君主专制利益为目的的历史内容。 ☚ 取情去貌 屈原 ☛ 买椟还珠【题 解】 “买椟还珠”的故事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买珠人买下了盛(chénɡ)放珍珠的木匣,却退还了珍珠,的确没有眼力!但宝珠主人费尽心思为宝珠做包装盒子,来衬托珍珠的贵重,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也不无讽刺。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故事中,楚人过分包装,以致喧宾夺主,让购买者忽略了包装盒内珠宝的价值,令人哭笑不得;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以致作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也让人啼笑皆非。 故事的结尾本还有一句评论:“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由此句可知,作者讽刺的是“卖珠之人”,它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而在阅读当中,我们也发现,那个可笑的买者,他只看表面,不看内容,“买其椟而还其珠”。 全文语言生动、精练,内涵丰富,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文中夸张地描绘了楚人对“椟”的装饰,他“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煞费苦心,这既与结果的事与愿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让郑人看中椟而没看中珠提供了可能,从而更让读者有所省悟:取舍不当、轻重倒置,都是生活中不可取的。 《买椟还珠》
《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②曰:“墨子者,显学③也。其身体④则可,其言⑤多而不辩⑥,何⑦也?”曰:“昔⑧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⑨,令晋为之饰装⑩,从(11)衣文之媵(12)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13)公女。此可谓善(14)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15)者,为木兰之柜(16),薰以桂椒(17),缀以珠玉,饰以玫瑰(18),辑(19)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20)珠也。今世之谈(21)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22)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23)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24)人。若辩其辞,则恐(25)人怀(26)其文忘其用,直(27)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注释】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椟(dú),藏物的盒子。珠,珍珠。 ②〔田鸠(jiū)〕齐国人,是墨子学说的传道者。 ③〔显学〕著名的学派。 ④〔身体〕亲身行动。 ⑤〔言〕言论。 ⑥〔辩〕巧言,会说话。 ⑦〔何〕为什么。 ⑧〔昔〕过去。 ⑨〔晋公子〕指晋文公重耳。 ⑩〔饰装〕装饰,打扮。 (11)〔从〕跟随。 (12)〔衣(yì)文之媵(yìng)〕穿有花纹衣服的陪嫁之妾。衣,作动词,穿。文,有花纹的。媵,陪嫁的妾。 (13)〔贱〕看不起,怠慢。 (14)〔善〕善于,擅长。 (15)〔郑〕郑国。 (16)〔为木兰之柜〕用木兰做了一个盒子。木兰,香木的名称。柜,匣子,盒子。 (17)〔薰以桂椒(jiāo)〕用桂、椒熏制。桂、椒:香料名。 (18)〔玫瑰〕彩色有光的宝珠。 (19)〔辑〕同“缉”,连缀。 (20)〔鬻(yù)〕卖。 (21)〔谈〕言论,言谈。 (22)〔览〕浏览,观看。 (23)〔传(chuán)〕传承。 (24)〔宣告〕宣传,告知。 (25)〔恐〕恐怕。 (26)〔怀〕心中存有。 (27)〔直〕简直。 【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当今著名的学派。作为自身实践行动还可以,言论很多,但并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让流落在秦国的晋国人为他的女儿梳妆打扮,又有七十个穿着华丽的侍妾跟随陪嫁。到了晋国,晋国公子疼爱侍妾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说是善于嫁侍妾,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有个人将他的珍珠卖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等香料熏制,用美玉点缀,用宝石装饰,用翡翠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将珍珠还给他。这可以说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善于卖珍珠。现今社会的言论,都是一些华丽巧辩的言辞,君王看他的文采,而忘了文章是否有用。墨子的言论,传承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语,用来宣传告知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那么恐怕君王只看到他的文辞而忘了它的功用,这简直就是为了文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就与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一样了,所以墨子的言论很多但都很朴实不华丽。” 字数:128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63-264页. 买椟还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有个楚国人去郑国卖珍珠,他用木兰树作了个盒子(柜gui匣子),又用桂椒等香料熏过,盒子外面装饰着珠玉美石(玫瑰是一种红色美石),边缘连缀着翡翠(辑,连缀)。郑国人看到这盒子很漂亮,就买下了它,却把盒子里的珍珠退还给了楚国人。有名的成语“买椟(du匣子)还珠”就是由这则寓言浓缩而成的。 这则寓言的讽刺对象是谁?是卖(鬻yu卖)珠的?还是买椟的?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寓意包含在寓体之中,寓体的二重性决定了寓意的二重性特征。这则故事同时写了卖方与买方。从卖方说,卖掉珍珠是他的目的,装饰珠盒只是手段;但是,由于珠盒被装饰得异常华美富丽,相形之下,珍珠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结果,使买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珠盒上去了,盒子卖了,珍珠却卖不出去。所以,韩非子讽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这就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本目的,手段背离了目的,主次发生了颠倒,就会事与愿违。 从买方说,他本是来买珠的,但由于珠盒眩惑了他的眼睛,竟然把盒子的价值看得比珍珠还贵重,做出了买椟还珠的蠢事。有些人对于事物,只看重形式,却忽视内容;对于人,只看重言词。却忽视实际;对于文章,只看重辞藻,却忘记义理。如此等等,都是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的现象,不都是和那郑国人一样吗? 商品交易是发生于买卖之间的经济活动,既然买卖双方都背离了自己原来的目的,所以,这则寓言就象一把两面有刃的尖刀,有着双重讽刺作用。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就是这样运用的,他既从楚人鬻珠的角度,批评“以文害用”的言辞;又以买椟还珠为喻,批评“览其文而忘有用”的当时的君王。后代在运用这则寓言时,则往往各有取舍。 今天,从价值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在这则寓言中获得新的启示。马克思说过,价值产生于人的需要,“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对人有用,是物的实用(经济)价值;使人愉快,是物的审美(精神)价值。商品是要讲究装潢的,但装潢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商品外表的美感而引起人们对商品内容的注意,以实现流通交换的目的。在这里,审美价值是为经济价值服务的,这也是商品和一般艺术品的区别。看来,我国古人不但早已懂得装潢的重要,而且还懂得装潢中的辩证法,懂得必须实现审美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楚人鬻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这则寓言对材料处理得很有特色。作者着力写楚人如何装饰盒子,对郑人只写了一句,但由于相互映衬,两个人物的特点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①,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②以翡翠,郑人买其椟③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 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桂、椒: 皆为香料。②辑: 同“缉”,缝边。③椟: 匣子。 【意译】 有个楚国人在郑国贩卖珠宝。他专门讲究表面装潢,用木兰树料做了一只装珠宝的匣子,先用桂花、花椒等香料熏了一番,又镶上珍珠宝玉,而且还用玫瑰和翡翠等美玉加以精心点缀,把匣子装饰得五颜六色,引人注目。有个郑国人本来是买珠宝的,但由于被那只装潢好看的匣子迷住了,竟然只买了这个楚国人的匣子,而把匣子里装的珠宝退给了他。这个楚国人专做表面文章, 其实, 只能说他是个善于卖匣子的, 而不能说他是个善于卖珠宝的。 【解说】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来看,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两者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这则寓言中,珠和椟其实也正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宝珠是那位楚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实质,而椟则是为衬托宝珠而设计的“包装”。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但是,那位楚国商人却违背了内容与形式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把宝珠这一核心内容丢在脑后,而是着意于匣子的雕刻与装饰。结果, 匣子卖掉了,而真正要卖的宝珠却反而无人问津。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认识和研究事物、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相关名言】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玉不饰。 ——刘向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外储说左上》) 【鉴赏】 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贩卖珠宝,他给珠子做了木兰木的精致匣子,还用桂、椒等香料来熏香匣子,用玫瑰花、翡翠来装饰、点缀匣子。有个郑国人看到了,非常喜欢这个珠宝匣,就买下了珠宝匣退还了匣中的宝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而非善于卖珠子。 寓言中的楚人本意是要卖珠子,但他却精心打制珠宝匣,使匣子的光芒遮掩了宝珠,匣子璀璨夺目,而珠子则黯然失色。结果,郑人对珠宝匣子的兴趣远远大于珠子,买下了珠宝匣而退还了珠子。这个楚人想卖珠子却盛饰珠宝匣子,可谓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 郑人只看到珠宝匣子,而看不到宝珠。被外在的形式所迷惑,弃内在美质而不顾也是不可取的。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①,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②以翡翠,郑人买其椟③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 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桂、椒: 皆为香料。②辑: 同“缉”,缝边。③椟: 匣子。 【意译】 有个楚国人在郑国贩卖珠宝。他专门讲究表面装潢,用木兰树料做了一只装珠宝的匣子,先用桂花、花椒等香料熏了一番,又镶上珍珠宝玉,而且还用玫瑰和翡翠等美玉加以精心点缀,把匣子装饰得五颜六色,引人注目。有个郑国人本来是买珠宝的,但由于被那只装潢好看的匣子迷住了,竟然只买了这个楚国人的匣子,而把匣子里装的珠宝退给了他。这个楚国人专做表面文章, 其实, 只能说他是个善于卖匣子的, 而不能说他是个善于卖珠宝的。 【解说】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来看,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两者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这则寓言中,珠和椟其实也正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宝珠是那位楚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实质,而椟则是为衬托宝珠而设计的“包装”。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但是,那位楚国商人却违背了内容与形式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把宝珠这一核心内容丢在脑后,而是着意于匣子的雕刻与装饰。结果, 匣子卖掉了,而真正要卖的宝珠却反而无人问津。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认识和研究事物、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相关名言】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玉不饰。 ——刘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文学研究如果只讲审美,不去知人论世,同样是买椟还珠,秦伯嫁女,是舍本逐末。(许伯卿《伤心最是宋歌词》) 异 买椟还珠 椟:木匣。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失当。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比喻性成语,较典雅含蓄。 例 买椟还珠,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珍珠,会不会有只看中它的包装乃至牌号,而把珍贵的珍珠弃置一边的?(司马双《还珠》)实际上我自己,还有身边很多人正在演绎另一种买椟还珠的故事。(漆燕翎《买椟还珠》) 舍本逐末 见19页。 同 都形容不分主次,轻重倒置。都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粗弃精。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例言》: “以是之故,往往将其最精妙之谈删去,而留其平易切实者。此平易切实之言,或非本人所重视, 几于买椟还珠矣。 ”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椟: 木匣,木柜。珠: 珍珠。典出《韩非子》。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椟:盒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引进机器,不引进人才,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买椟还珠战国时楚一卖珠者到郑国卖珠时而做的愚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元诗选》 张养浩《云庄类稿·读诗有感自和》:“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淑,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后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清·朱彝尊《跋李紫筼画卷》:“然郑人买椟还珠,珠因在,庸何伤。”也作“还珠买椟”。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之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买椟还珠椟:木匣。买下木匣,退还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战国时,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卖珍珠。他用名贵木料做了一个精美的匣子,还用桂椒等香料熏得芳香四溢,然后装饰点缀了一些玫瑰、珠玉和翡翠,最后把珍珠放到里面。有个郑国人见匣子如此光彩夺目,便把木匣买下来,却把珍珠退还给卖主。人们讽刺楚人善于卖椟,而不善于卖珠。(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取舍 取舍用舍 趣舍 弃择 救夺 去就 去留 辟就 取遣 ☚ 取舍 选择 ☛ 买椟还珠買櫝還珠mǎi dú huán zhū买下匣子退还珠子。喻无眼力,取舍失当。《得心集医案 ·姜序》:“以余浅识,独不虑买椟还珠,佛头着粪耶?”《绛雪园古方选注·序》:“无异买椟还珠,鲜有得其要者。”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buy the case (/casket)and return the pearls (/jewels) —be ignorant of the value of a thing; show lack of judgement; make the wrong choice 买椟还珠mai du huan zhukeep the glittering casket and give back the pearls—show lack of judgement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匣子;还:交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却又把里面装的珍珠还给人家。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show lack of judgement, make the wrong choice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解义】椟:木匣子。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失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买下木匣,退还珍珠。比喻昧其实际,取舍失当。“椟”,木匣;“珠”,珍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买椟还珠春秋时,楚国有个珠宝商人。一次,他收购到一颗稀世珍珠,为了卖个好价钱,决定在包装上打主意。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柜;木匣。把装珍珠的木匣买下,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释义】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i zhū椟:木匣。买下木匣,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给卖者。比喻舍本逐 末,取舍失当。邹韬奋《萍踪寄语· 开端》:“当然,以我浅陋的眼光,恐怕‘~’,没有什么好报告,不过我说过,只得‘尽我的心力’。” 取舍不当,没有眼力买椟还珠格式 掌故式。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柜,木匣。把装珍珠的木匣买下来,却把匣中的珍珠退回给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或者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椟:指藏珠的木匣。鬻:卖。后以“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解释 椟:木匣子。还:归还。后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买下木匣,退还珍珠。有个楚人把珍珠装在一个很漂亮的木匣里出售,有个郑国人买下了木匣却退还了珍珠。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也作“还珠买椟”、“得匣还珠”。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解义】 椟:木匣子。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失当。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 木匣。这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寓言故事: 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先用上等木料做了一个匣子,将匣子装潢得十分漂亮,然后把珍珠装入匣子去卖。有个郑国人一看匣子就喜欢,掏钱买了下来,却把里面的珍珠还给了楚国人。这个寓言本来是讽刺这人卖珍珠却花大力气装潢匣子,主次不分。后来眼光转到了买家身上,比喻没有眼光,放着好的珍贵的不要,却要表面光鲜而价值不高的普通之物,取舍失当。老舍《文学概论讲义》:“文字与内容是分不开的,专看内容而抛弃了文字是~,专看文字不看内容也是如此。” 买椟还珠mai du huan zhu椟:木匣子。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失当。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国有一个人在郑国买了一个里面装有珍珠的精致木匣子。回家后,他留下木匣子,而将珍珠退了回去。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椟:木匣子。买珍珠,买下盛放珍珠的华丽匣子,却退还了珍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卖)珠也。”后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5M1W【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买下匣子,退还了珍珠。比喻不识货,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椟:木匣。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连动〕 椟,木匣子。把装珍珠的木匣买下,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庆云曰:‘君非郑人,有此~,舍正路而弗由也? 从今而后,还敢不敢如是!’” 弃琼拾砾;买椟还珠 弃琼拾砾;买椟还珠qì qióng shí lì;mǎi dú huán zhū【上】弃:丢弃,抛弃。琼:美玉。砾:瓦砾。丢弃美玉,拾取瓦砾。比喻丢弃珍贵的东西而拾取无用之物。晋·葛洪《抱朴子· 博喻》:“捐荼茹蒿者必无识甘之口;弃琼拾砾者必无甄珍之明。” ☚ 临渴穿井;及溺呼船 师心自用;泥古不化 ☛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匣。珠:珍珠。即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柜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