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目答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目答问 近代最流行的一部目录书。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 (今属河北) 人。乡试第一名 (解元),殿试第三名 (探花),历官翰林学士、学政、巡抚、总督,后以大学士入为军机大臣,是清末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以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为今人熟悉。同治十二年 (1873),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两年后,即光绪元年,为回答诸生关于 “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的问题,他特地撰成《书目答问》。张之洞认为: “读书宜读有用的书。有用者何? 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 考古就是做学问,经世就是从政或从事实业,治身心就是陶冶道德,他自谓谆谆劝后生读书,目的是培育人才,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 “书蠹”。根据这一原则,《书目答问》分类开列了二千余部基本书目,并推荐当时最好的注本、校本和刻本。这些书目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学问,除传统的经史词章之学外,还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医学、数学,以及当时的 “新学”,如 《新译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曲线说》、《数学启蒙》 等科学译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虽号称博大,但毕竟不便于初学,《书目答问》 以其简明扼要的特点,尤其是所推荐的注本、校本,大多是乾隆以后的新成果,对当时的初学者来说,不啻指点迷津。《书目答问》后附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称:“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 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 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这是清代汉学家的路数,在当时的学界被普遍视为正宗。此书问世后,便风行开来。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说: 他的学问就是从 《书目答问》入手。鲁迅也曾说: 倘若要治旧学,不妨先从《书目答问》人手。有趣的是,近代学者缪荃孙却在所著 《艺风堂自订年谱》中透露,这部 《书目答问》 出自他的手笔,他当时投在张之洞门下,便以学政大人的名义为诸生开列了这一份书单,想不到竟成名著。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清张之洞撰。书成于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期间,次年在四川成都精刻出版,并附有光绪元年九月的作者自序。该本几经修补,多次印刷,后又有光绪五年(1879)湘乡成邦干刻本、贵阳王秉恩校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5)卢靖《慎始基斋丛书》本,光绪三十年(1904)江人度笺补本。1931年由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的《书目答问补正》,是范希曾依据四川精刻初印本所撰,它使《书目答问》的面貌起了较大的变化。1935年黎锦熙的《新书目答问》则是《书目答问》的索引本。以上各本中,以王秉恩贵阳校刻本、江人度笺补本为好,而长期通行的是王秉恩的贵阳本。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学政。次年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后历任两湖、两广、两江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大力提倡经史实学,在两湘总督任内创办了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等,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 著有《壶公师考证金文稿》、《劝学篇》、《輶轩语》、《广雅堂诗集》、《书目答问》等。 《书目答问》全书5卷36类,有附录,约二十万字,共收书2200种左右。书前有《书目答问略例》。卷一“经部”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3类。卷二“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义”、“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14类,为区别古今学术,在本卷中列“古史”类,以辨明源流。卷三“子部”分为“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13类,按学术发展源流,在本卷专立“周秦诸子”一类,也称“古子”,以别于后之诸子;并按学术发展实际,分儒家为“议论经济”、“理学”、“考订”3小类;根据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在“天文算法”类首先列出“古天算书”,分为“中法”、“西法”、“兼用中西法”。卷四“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4类,清人别集按各家学派细分为“理学家集”、“考订家集”、“古文家集”、“骈体文家集”、“诗家集”、“词家集”6小类。卷五“丛书部”分“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2类。书后有附录二:1、别录,记初学之书;2、“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将清代学者分隶于经学家、史学家等10余类中,从中可以约略窥见清代学者治学专长及所属流派。著录各书,均列出书名、卷数、作者、通行易得本,间有简明按语,指示易读本、善本、别名,并简介内容。 该书是为答复学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撰写的,作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因此本书在选择收录图书时往往具有“驭繁就简”的特点。如历代有关研究《诗经》的著作不下数百种,张氏选取了50余种,如孔颖达《毛诗正义》、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一些主要著作均包括在内。历代研究李白、杜甫的著作为数极多,而本书中仅选取王琦注《李太白集》及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诠》等数种。除收录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重要古籍和它们的主要注本外,本书还收录了若干天文术数及克虏伯《炮说》、《行军测绘》等应用科学方面的翻译著作。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方法,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该书的第2个特点是在分类方面,突破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新增“丛书”部,成为经、史、子、集、丛五分法。“丛书”部列举古今合刻及清代一人自著丛书一百余种,在图书分类方面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该书的第3个特点是每书之下均列举若干比较重要和常见通行的版本和注本,并加以适当的比较和评论。版本方面,如卷一“四书考异”条下说:“原刻本总考、条考各半,学海堂本止条考36卷”。卷二“钦定二十四史”条下有“北监本、扫叶本、陈本、坊繙毛本有脱误。”有的指出各本的差异,有的指出各本的优劣,的确可以帮助读者节省不少摸索时间。注本方面,如卷一郝懿行“尔雅义疏”条下注“郝胜于邵”。在录出注本的同时,本书还注意介绍和分析其特点,如卷四“杜诗详注”与“杜诗镜诠”条下云:“杜诗注本太多,仇、杨为胜。”又如卷四蒋之翘“柳河东集辑注”条下云:“此本通行。宋人柳文音辨五百家注已括此书内。”也有的提示书籍内容,如卷二图理琛“异域录”条下云:“多纪俄罗斯地理。”这些对读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该书的第4个特点是录书重学术、重实用、重后出。《书目答问·略例》说:“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讹谬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本着这个原则,《书目答问》向读者不但推荐必读之书,而且只要有学术价值,纵然还未刊行或已刊而未见,也要推荐,使读者知道这门学问还有哪些值得参考的书。在著录版本时,不求古不古,只求善不善。 当然,该书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在选录图书时继承了《四库全书》的正统观念,排斥了对戏曲、小说的收录,以及对《四库全书》修书时被禁毁的一些书籍没有作应有的补充。但是瑕不掩玉,《书目答问》在目录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书目答问》问世以前,清高宗弘历曾下令修纂了一部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并为所收各书撰写了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到《答问》问世的100多年里,又出现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这样就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需要一部简约并反映新成果的目录著作,《书目答问》担负起了这个任务,它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后出现的影响最大的目录书,在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目答问》书出,使当时一般“声名不出里巷”的“读书士子”的眼界大为开阔。 该书的成就和价值,从它问世以来既深受学者重视,对它的研究经久不衰。校、注、释本大量出现,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在前人校、注、释的基础上,补录大量新书,并做了纠误补阙工作,是最有影响的著作。本书主要补《答问》问世后“五十年间新著新雕未及收入”者,并正其“小小讹失”,它收录图书1200种左右,其中部分为《答问》未收而加以补充的,此类书籍其性质往往与原书相近,经补充后,读者对此可得到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还有部分书籍为《答问》成书后清人及近人研究成果,其成就超过前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答问》至《补正》这50年间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补正》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增补了未刊刻的稿本材资达145种,并详加著录,尽量提供有关线索,对治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补正》还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等近百处,并继承《答问》的传统,在部分书籍下附加了按语,这些按语或对书籍加以评论,或提示大致内容,或指出《答问》讹误,均给予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经过《补正》的大量补充,丰富了《答问》的原有内容,在扩大读者知识面和进一步提供更多研究线索等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 除此而外,袁行云还就《书目答问》的性质、特点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为对本书的宏观研究开辟了新路。 《书目答问》著名的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清代张之洞撰。张氏在任四川学政期间,为回答 “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而作。1876年刊行。在经、史、子、集 “四部” 外另立 “丛书” 部,共录图书2200余种,均注明作者、卷数、通行版本等。重在精选好书和好的版本,以便初学。今有范希曾 《书目答问补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推荐书目。清张之洞(生平见《劝学篇》条)撰。编写于光绪初元(1875)张任四川学政期间,由缪荃孙助理考订版本。目的是想为诸生解决“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眩惑,指导读书治学的门径。作者以“经世致用”为标准,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慎择约取出基本的、具有代表性或总结性的重要著作二千二百种左右,其中四库未有之书约占十之三四。所录图书以国学要籍为主,兼取西洋科技译著,如《几何原理》、《泰西水法》、《克虏伯砲说》等,贯彻了作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思想。选录版本则以利于初学者易买易读为原则,无从购求者不录。 ☚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藏书纪事诗 ☛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5卷。此书为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委托著名目录学家缪荃孙为成都尊过书院学生所开的阅读书目。共著录图书2200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再分小类、子目若干。每书下注明卷数、作者(当代人不注)、通行易得本,间有简明按语。有附录二:1.《别录》,记初学之书;2.《国朝著述家姓名略》,介绍清人学术流别。版本颇多。 ☚ 汇刻书目 书目答问补正 ☛ 书目答问书目名。清末张之洞(1837—1909)委托缪荃孙(1844—1919)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所开的导读性书目。列书2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另创丛书部。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近人范希曾撰有《书目答问补正》五卷。 书目答问不分卷。清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著名目录学家。同治二年 (1863)一甲三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卒后,谥文襄。该书为其督学四川时,令其幕僚缪荃孙等编纂而成。该书分类虽然依四部之旧,却又于经、史、子、集之外另立“丛书”一部,总为五部分类。每部类下虽再分小类,却不标目,仅用“钩乙”符号为区分标志。所著录的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只是经部有“群经总义”、史部有“古史”、子部有“周秦诸子”等目,使读者渐识门径。其经部著录,多主东汉经学之说;史部著录,去岁时类,以子部小说类入杂史;子部著录,以杂家入儒家,儒家又分经济、理学、考订;集部著录,存历代名家有传本者。记录版本,不拘泥于宋、元刻本、抄本,而以明、清以来各家校刻善本为主,断自光绪元年(1875)以前。该目因是指导学子读书治学,故所著录之书皆为重要书籍,共二千二百余种。其中,十之三四为“四库全书”所未收,而校本、注本晚于“四库”者更有十之七八,又有一定数量的中外科技图书。五部类之后,又有别录,相互配合,更有利于指导学子读书。书后附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姓名、籍贯,便于了解清代学术源流。该书目记录刊刻、版本,舛误较多,集部全不载刊本。虽有缺陷和不足,却不失为读古书、治旧学的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传本先有四川原刊本,后有《张文襄公全集》本。民国年间,赵祖铭有校勘记一卷,收“慎始基斋丛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