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怀 读书贵神解, 无事守章句。 此诗讲读书之道。 读书自有读书之道。如果读书不能得其道,那么只能是事倍功半。本诗所讲读书之道,慨而言之,共有两条:一是重神解,一是要反复阅读。 先谈第一点。诗首所言“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即谓此。所谓“神解”即领会其精神。“章句”,即章节、句读。读书如果仅将注意力集中于章节、句读之上,那么必然不能通晓其旨意,至少会部分丧失读书的目的。今人之所以要重视“神解”,领会书中旨意,是因为从世界初形成的蒙昧状态(即“混茫”)到现今,许多奥秘都蕴藏在书(“故纸”)中。而此种读书之道并非一下子就领会到的。回忆早年“就傅”从师之时,多受粗疏卤莽之误。“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直至近来深刻反省,始悟出读书“贵神解”的旨趣。 再谈第二点。读书要反复阅读。诗中从“中夜每独坐”至“皎月挂高树”即写此。初读一书,“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但是, “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即再读一两遍,意义就比较明确了;如能“回环三复余”,则可找到打开一书的途径(“津路”)。特别是中夜灯下读书,万籁俱静,全神贯注。书中旨意,或明或暗,可一旦顿悟之后,马上觉得自己和千载前的古人心心相通。 即使是今天,这些读书之道,仍对我们有启迪之功。 书怀 丈夫无雄雌, 时运有通塞。 此诗言机遇于人生的重要。 清人计元坊的《励志诗》 (其二)云:“士人乏奇才,动辄咎贫贱。岂处贫贱中,抱负遂难见?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诸葛当躬耕,三分定佐汉。内反无足凭,气馁徒炫乱。不见玉蕴山,与石自有辨。”计氏之诗,坚信奇才终难埋没,并以陈平(“曲逆”侯)、诸葛亮为例,说明盖世奇才即使身处草野亦与众不同。计氏之论,从理论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并非那么简单。沈荣俊此诗则另换视点,谈机遇之重要。 首联“丈夫无雄雌,时运有通塞”二句,开宗明义,点明时运的重要。作为大丈夫本身并无杰出与平庸之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时运之或通或塞。若时运通畅,则显得其杰出;若时运闭塞,则显得其平庸无为。此二句为一篇之骨,作者之见,尽蕴其中矣。 颔联“一身隔青云,两手满荆棘”二句,借形象之喻,言时运闭塞之苦。若为青云所隔,必无登天之路,尽管双手奋力攀登,所获唯满手荆棘而已。个中辛酸,有谁知晓? 本诗后四句,以唐人马周为例,明机遇之重要。据《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字宾王。初唐人。少小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重。至长安,客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太宗诏百官言时政得失,常何武人,不涉经学,马周为其条陈便宜二十余事。太宗阅而怪之,诘何,方知马周所为。遂召马周与语,大悦,拜监察御史,官至中书令。后陪葬昭陵,可见周为太宗所重。“马周困长安,行路愁逼侧。”“困长安”,即困居长安,言其未得志之时。 “行路愁逼侧”,言走路亦为愁苦所迫,可见窘迫之甚,愁苦之深。“卓见非常何,火色人谁识?”“卓见”,谓其为常何条陈便宜二十余事。“火色”,喻人满面红光。 《旧唐书·马周传》:“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本传中所谓“鸢肩火色”,谓马周肩耸如鹰,满面红光,为不能长寿之兆。诗中所用“火色”,为借本传之辞,代马周其人。“火色谁人识”,即谁知道红光满面的马周呢?马周若非困居长安,若非客居常何之家,若非太宗诏百官言时政得失,若非马周代笔,若非太宗慧眼识人,岂有日后中书令之职?机遇重要,尽在不言之中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