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派
二十年代初期在鲁迅的小说和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二十年代中期趋向成熟。他们并未成立什么社团,也未自办刊物。其主要作家有王鲁彦、蹇先艾、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许杰、潘漠华、彭家煌、徐玉诺等。作品大多发表在《小说月报》、《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文学周报》、《语丝》等刊物上,各自还出版了不少的短篇小说集。其中,《黄金》、《菊英的出嫁》、《水葬》、《石宕》、《鼻涕阿二》、《疲惫者》、《惨雾》、《红灯》、《拜堂》、《人间》、《怂恿》等,均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乡土文学作家大多是出身于农村,然后远离故土,寄寓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文学青年。他们以各自熟识的乡土生活为写作题材,形成了相似的特色。作品里往往流露的是眷念故乡、回忆不复存在的往事、慨叹农村日益衰败的现状,有些染上了一层悲愁的色彩,隐现了伤感的故乡风;喜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尖刻的笔触,揭露封建村镇的黑暗,描写下层劳动人民身受的深重灾难和他们某些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显示出作者对善良而卑微的小人物的热切关注和要改良的迫切愿望;作品在再现不同地域的民俗世态、风土人情、山光水色时,透过淳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入开掘出凝聚其中的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和心理习惯,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乡土文学作家在题材的选择上既有共同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王鲁彦注重表现城市与乡村交接处人的命运和心理状态;蹇先艾笔下常展示乡间习俗的冷酷和野蛮;许钦文擅长冷静地审视故乡的种种痼疾和人被扭曲的心灵;许杰主要表现农村原始性的强悍和传统的恶劣的风俗;台静农则“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在艺术手法上,各个作家亦有其不同点,有的倾向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冷静的观察和刻画见长,有的具有较浓的主观抒情色彩,有的将艺术的笔触深入到描写对象的心灵。乡土文学的出现,给当时的文坛以很大的震动,它改变了“五四”时期创作界只写知识分子和恋爱生活的风气,使现代小说的题材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阔了描写的领域,深化了对现实社会的表现。而且,它对以后表现农村乡土题材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初创期的产物,有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作品结构较为松散,不够严谨,语言有欧化的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