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评议东汉末年士人仕进的一种舆论依据。东汉统治者实行“察举”和“征辟”选官制度。士人的仕进经常取决于乡党特别是家乡名士从德行、才能方面对其作出的品评。“声名出于乡里之臧否,故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汤用彤语)。《后汉书·郭泰传》李贤注引谢承书:“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后汉书·许劭传》:许幼“好人伦,多所赏识。……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其与从兄许靖“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有月旦评焉。”一些士人为了仕进,加紧制名声,“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故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审举》)之讥。但其在当时选拔人才和激浊扬清、褒贬善恶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