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乐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乐书

乐书

类书。宋陈旸撰。二百卷,目录二十卷,世称《陈旸乐书》,于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撰,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定稿。前九十五卷为《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文字的摘录,并为之训义。后一百零五卷根据唐、宋诸乐书的资料,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记载前代和当代的雅乐、俗乐、胡乐、乐器,乐器部分附有插图。为一部较早出现的音乐百科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南宋庆元六年由陈旸后人首次刊刻。现常见本为清光绪二年方濬重刻本。

☚ 琴史   碧鸡漫志 ☛
乐书

乐书

宋陈旸撰。成书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前,二百卷。其中前九十五卷摘录《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为之训义,阐述儒家音乐思想。后一百零五卷则专论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记述了前代和宋代的民间乐舞、少数民族乐舞和外国乐舞,还记述了诸乐器,附有乐图论。书中“引据浩博,辨论亦极精审”,“惟辨二变、四清二条,实为纰缪”(《四库总目提要》)。本书对研究古代音乐史和音乐思想,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韵   律吕新书 ☛
乐书

《乐书》

北宋陈旸编撰的一部音乐类书。全书200卷,编成于靖国元年(1101)。全书分为两部分:前95卷摘录十部儒家经典中的论乐文字,逐条逐句加以解释;后105卷为乐图论:首论律吕,次乐器,次乐歌,次乐舞,次杂乐,最后是五礼所用乐。乐器、乐歌、乐舞三项,均分雅、胡、俗三部分别叙述,条理清晰。此书最重要的特点是:以1124条的巨大篇幅,收集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音乐史料,附有插图540幅,保存了《唐乐图》、《乐法图》、《律书乐图》、《大周正乐》等许多珍贵的古代音乐典籍。

☚ 《新唐书·礼乐志》   梦溪笔谈 ☛

乐书

《史记》篇名,汉司马迁著。论述了音乐及其与伦理的关系。认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源于人情,是人的需要之一。在礼乐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上,认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所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提出乐通伦理,认为“乐者,德之华也”,“乐章德”,“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提倡节乐,“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这不仅因为乐与政通,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从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而且因为“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从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本文继承与发展了儒家艺术伦理思想,强调了音乐的道德功能。

乐书

乐书

音乐类书。又名《陈暘乐书》。二百卷,目录二十卷。北宋陈暘撰。陈暘(生卒年不详),字晋之。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圣进士,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官至礼部侍郎。卒年六十八。
《乐书》始编于神宗熙宁、元丰间,哲宗时“升之文馆”,元符二年(1099)得以编成,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陈暘任秘书省正字时正式进献朝廷。《乐书》前九十五卷,摘录《三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有关音乐的文字,一一为之训义。后一百零五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吕本义、五声、八音(八种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以及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所用之乐,对前代和宋时的雅乐、俗乐、胡乐等均有比较详尽的说明。全书引据浩博,其材料来源取自现已散佚或罕见的唐宋乐书,如《唐乐图》、《乐法图》、《律吕乐图》、《大周正乐》、景祐冯元《乐记》等,极为珍贵,论辩也颇详明,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包括历代,总述前闻,既欲备悉源流,自不得不兼陈正变。”这实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音乐百科著作,也是北宋乐书中硕果仅存的一部。
此书表现的音乐思想,大抵不出儒家以中和为美的传统见解,以为“古乐之发,中则和,过则淫”,“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也”。在论“二变”、“四清”的问题时,显得纰缪而迂腐,如反对变宫与变徵的理由竟是:“宫有变宫,黄钟又有黄钟清,是两之也。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甚至主张:“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反对使用“五声”以外的任何高低音和变化音,代表了宋代宫廷雅乐派的复古观点。
南宋庆元六年(1200),陈暘后人陈侯歧首刻此书,其后有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赵宗吉刻本、明递修本,清《四库全书》本等。较常见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方浚重刻本。

☚ 乐府杂录   乐律全书 ☛
乐书

乐书

中国古代的音乐百科全书。北宋陈旸所编纂。陈旸字晋之,福州人,宋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绍圣年间 (1094—1098) 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编于神宗、哲宗二朝之中,历时三十余年。全书共分二百卷,前九十五卷,摘录了 《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周礼》、《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有关音乐论述,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加以解释。他认为,“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也。” 后一百零五卷,则系统地叙述了十二律、五声等音乐理论,八音 (即金、石、土、革、匏、木、丝、竹)等乐器形制及其用法,并大多配有图画,还包括了历代乐章、乐舞等各种宝贵的资料。由于是书转引的大多数唐、宋音乐典籍已经亡佚,因此就更有参考价值。是书前,又有目录二十卷,及自撰《乐书序》及 《进 〈乐书〉 表》。曾于宋徽宗即位之初进上朝廷。其后,又有南宋庆元六年 (1200) 的刻本传世,遂使是书得以广为流传。今常见者,为方濬于清光绪二年 (1876) 重刻之本。

☚ 钧容直   女真乐歌 ☛

乐书

❶ 一卷。后魏信都芳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信都芳字玉琳,河间(今河北河间一带)人,少时明算术,兼有巧思,后为安丰王延明召入宾馆。二人抄集古今乐事为《乐书》,延明南奔,芳乃自撰注释。《北史·艺术》有传,内容可参。此书据《隋书》著录为七卷,新、旧《唐书》作九卷,且均称信都芳删注。此书早已亡佚,马国翰从《太平御览》中辑出,凡十二节。一节论律吕,一节论古代乐,余十节论乐器。综观全书,此本原有脱遗,非全书真面目。今存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❷ 二百卷。宋陈旸撰。陈旸字晋之,闽清(今福建闽清)人,生卒年不详。宋绍圣年间登科,官至礼部侍郎。其事迹见《宋史》本传。是书乃旸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第一卷至九十五卷,引《三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之言,各为之训义。其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专论律吕本义、乐器、乐章及五礼之用乐者,为乐图论。引据浩博,辨论亦极精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此书“包括历代,总述前闻”。然是书在引用和资料搜集方面多有欠缺,其于四清、二变二条之解释实为纰缪,不可据为典要。自唐以来乐书失传,北宋乐书唯《皇祐新乐图记》及此书尚存,故此书价值甚高。是书有《四库全书》本。

《乐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成书于宋哲宗年间。北宋陈旸撰,世称《陈旸乐书》 ,共200卷。该书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共分两大部分,前95卷为 《训义》 ,摘录了 《礼记》 、《周礼》 、《仪礼》 、《诗经》 、《论语》 、《周易》等10部儒家经典里有关音乐的论述,并详加注解; 后105卷为 《乐图论》 ,遍述律吕本义,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及宋代流行的雅乐、俗乐、胡乐3部分有详尽介绍。另外,各部音乐所用乐器又按“八音分类法”分类,并有附图,释文。该书中俗、胡两部所保存的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及乐器附图等内容,为其他文献少见,亦是此书中的价值所在。但书中提出的废弃“四清”、“二变”的思想(即只用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只要五声音阶),却是复古的、保守的。此书保存了极丰富的音乐史料,尤其是乐器的绘图和释文等,不失为研究宋及前代音乐的重要音乐文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