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乌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脊椎爬蟲部 > 蛇 > 烏蛇
烏蛇  wūshé

亦稱“香蛇”、“烏稍蛇”、“黑花蛇”。蛇名。頭圓尾尖,體長可達兩米,背面後半部及腹面皆呈黑色,無毒,不傷人,棲息於山地、田野間,捕食小動物。分布於河南、陝西等地。體可入藥,皮可制樂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烏蛇》:“[釋名]烏稍蛇、黑花蛇。[集解]《志》曰:‘烏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東有黑稍蛇,能纏物至死,亦此類也。’頌曰:‘蘄州、黄州山中有之……其身烏而光,頭圓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格致鏡原·昆蟲類·蛇》:“《本草圖經》:烏蛇一名香蛇,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良,不噬物……又江東一種名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其類也。又名烏梢蛇。”

烏蛇

(《本草綱目》)

乌蛇【同义】总目录


乌蛇黑花蛇

乌蛇zaocys

镇惊熄风药。出《药性论》。见《司牧安骥集》。又名乌梢蛇、黑花蛇、剑脊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去其内脏的全体, 干燥。生用或酒制用。主产江苏、浙江、贵州、湖北等地。甘、咸, 平。入肝、肺经。功能定惊搐, 祛风, 通络。主治: ❶马破伤风, 与天麻、白附子、天南星、蔓荆子、川乌头、麻黄等配伍, 如天麻散(《安骥集药方》)。
❷马黑汗风, 与全蝎、白僵蚕、蔓荆子、白附子、天麻等配伍。
❸牛跷脚风、与全蝎、白附子、川芎、茴香、当归、芍药等配伍, 如乌蛇散(《元亨疗马集》)。牛、马15~30克; 猪、羊3~6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血虚生风者忌用。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皂甙。有镇静、镇痛及扩张血管的作用。

乌蛇

药名。出《药性论》。为乌梢蛇之简称。详该条。

乌蛇wū shé

《本草纲目》鳞部第43卷乌药(29)。药名。
【基原】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本草纲目》)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全体。
【别名】剑脊乌蛇(《本草衍义》),黑花蛇(《本草纲目》),乌峰蛇(陈义《动物学》),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
【《生物学通报》(2):5,1958】,青大将(《浙江中药手册》),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性味】甘咸,平。
❶《药性论》:“味甘,平,有小毒。”
❷《开宝本草》:“无毒。”
❸《玉楸药解》:“味咸,气平。”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用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❶《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痒疥等。”
❷《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❸《医林纂要》:“滋阴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四钱;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成分】含果糖1,6-二磷酸酯酶、蛇肌醛缩酶、骨胶原(Col1agen)、蛋白质、脂肪。
【药理】
❶镇痛:乌梢蛇提取物对小鼠因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
❷抗炎:乌梢蛇水煎液或醇沉液能明显抑制琼脂性关节肿胀和二甲苯的致炎作用。以乌梢蛇为主药的复方蛇制剂能使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炎性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明显减轻,表明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❸抗毒:乌梢蛇血清中含有能抗尖吻蝮蛇毒的因子,有一定的抗毒作用。
❹镇静、抗惊厥:实验表明乌梢蛇有一定镇静、抗惊厥作用。

乌蛇wūshé

乌梢蛇之简称。详该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