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拉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拉部又作乌喇或兀剌。明末海西扈伦四部之一。因居乌剌河(今松花江)畔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吉林省伊通河至辉发河口的松花江流域。北至拉林河一带,东抵张广才岭南脉,南界辉发部,西邻叶赫部。极兴时势力东达图们江中上游。首城为乌拉城 (在今永吉县乌拉街),所属城寨有宜罕阿麟、金州、孙扎泰、郭多、俄漠、伏尔哈等。其核心部分源于明塔山左卫。始祖为纳齐布禄,数传至布颜时,“尽收乌拉诸部”,筑城称汗,形成该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与叶赫、哈达、辉发、科尔沁、锡伯、卦勒察、纳殷、朱舍里等部组成“九国联军”,与努尔哈赤所部大战于古勒山,败溃。部酋布占泰被俘,后释归。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率部亲征,破其城寨,布占泰逃奔叶赫,遂兼并之。 乌拉部“乌拉”亦译“兀剌”、“乌喇”、“吴喇”。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本名扈伦,姓纳喇,始祖纳齐布禄。酋长布颜时,征服附近诸部,在乌拉河畔建洪尼城,故改名乌拉。分布于乌拉河畔,包括乌拉街至辉发河口附近的松花江流域和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至双阳一带。初,在海西诸部中势力较强,为辉发、哈达、叶赫所依附。万历四十一年(1613)为建州女真所并。 乌拉部又写作兀剌、乌喇、吴剌等,部族名。满族的先世,明末海西女真部族之一。沿乌拉河 (今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上游)居住,因以名部。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附近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至双阳县境,为其主要聚居地。乌拉城为该部治所,另建有宜罕河麟、金州、孙札泰、俄漠、优尔哈、斐优等城寨。酋长布颜时,“尽收乌拉诸部”,“筑城称王”,实力最为雄厚。历四世,至布占泰,与建州部屡次冲突,为努尔哈赤所俘获,居数年获释,且被招为额驸。万历四十一年 (1613) 努尔哈赤率部亲征,布占泰兵败,逃避叶赫部,不知所终。其部遂被兼并,成为满族共同体之组成部分。 乌拉部部族名。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又作兀拉、兀剌,满语意为“江”。因分布于乌拉河畔,故名。源同※哈达部首领,纳喇氏(一说原为完颜氏)。世居忽喇温江(今呼兰河)一带。始祖纳齐布禄南徙辉发、乌拉部间启尔撒河源,避居乌拉河滨,二传至其孙(佳玛喀)时,在乌拉河岸洪尼地方筑城,为所部首领,自称贝勒。八传至补烟(布干),始强盛,尽并周边各部。十传至满泰、布占泰兄弟。在今吉林市东北68(或70)里松花江左岸建乌拉城(今名乌拉街,又称乌拉镇)。外城周15里,内城周2里。辖境大体南接辉发部(磐石县北境),西至苏斡延(今双阳河)与叶赫接,东达张广才岭,盛时达东海滨,北抵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南及拉林河中游一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初,为努尔哈赤所败,城破,被建州女真所并。遗民多为打牲乌拉户。属境有吴雅氏、颜扎氏、萨克达氏、兀札拉氏等女真60余姓,并有鄂尔图特氏等蒙古族杂居。(系表见下页) 附:乌拉部世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