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虽有 “自古英雄多磨砺” 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人才的培养不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对造就优秀的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说法,邓小平非常重视环境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邓小平指出: “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主持制定的总政策和各个领域里的各项具体政策都为创造这种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才辈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主义环境包括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邓小平在他的论著与讲话中,反复地论证了这些环境要素。
关于政策环境,邓小平一再主张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 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即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的时候,他还是认为: “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坚持 ‘双百’ 方针,坚持宪法和法律为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的不正确倾向的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 ‘大批判’。”
关于制度环境,他指出: “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4页)他主张 “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中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只有从根本制度上实现了这几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环境,从而出现经济发达、学术繁荣、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对人才管理制度,他指出 “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干部服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应建立人才流动制度,“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科研和教育如何协调、人员如何经常交流的问题。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
关于竞争环境,邓小平一再主张在人才开发中引进竞争机制。他强调 “要权力下放,下放到基层,调动工人、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 应当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个人成长的竞争,他主张要实行考核制度。对希望成长、能够成长的人,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按照法定的标准和程序经过严格的考核,择优录用。为此,要破除论资排辈。他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 这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不破除,公正平等就无从谈起。他主张要纠正任人唯亲。如果不彻底纠正这种恶劣作风,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就不可能形成。他提出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说领导职务终身制不废除,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就提拔不起来,也不利于形成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