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为“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作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发表于香港《民主评论》、《雨生》1958年元月号,英译本载于台湾英文季刊《中国文化》等。是代表当代新儒学精神方向的纲领性文献,在当代新儒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十二个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生命、伦理道德、宗教精神、心性之学、长存依据、与科学民主的关系,以及作者对西方及世界文化的期望,具有强烈的伦理主义倾向。作者认为,数百年来,许多人对中国学术文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就是中国文化已经死了。因此,“我们首先要肯求:中国与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须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自夏殷以来,中国文化的统绪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这个文化的精神核心便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它认为人的外在的伦理行为、内在的道德觉悟与宗教感情的超越是统一的,一切对外在世界的道德实践,都产生于我们的心性,人只要穷尽自己的心性,就可以上达天理,与天地合德,天人合一。因此心性之学,“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内与外及人与天之枢纽所在,亦即通贯社会之伦理礼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等而一之者。”这是中国文化的神髓所在。有人认为中国的伦理道德思想只是一些外表的行为规范条文,而无内心的精神生活的根据和宗教性的超越感情,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中国儒家伦理特别重视道德人格的完成,它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最高理想,置仁义价值于个人生命价值之上,内中即包含了宗教性的超越信仰。中国文化的缺点在于科学精神与民主政治的不足。中国文化面临的任务,就是不仅要从心性之学中自觉成就“道德实践的主体”,而且要在政治上自觉成就“政治的主体”,在自然界、知识界自觉成就“认识的主体”和“实用技术的活动之主体”。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自觉成就其道德实践主体的需要。文章指出,西方文化是支配现代世界的文化,但西方文化在向世界的扩张中,却存在着一味运用理性、忽略其他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缺点。东方文化也有值得西方学习之处,这就是“当下即是”的精神与“一切放下”的襟抱,圆而神的智慧,温润而恻怛之情,文化久存的智慧以及天下一家的情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