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临终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花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后汉书·孔融传》称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他在政治上属拥汉派人物, “融知绍(袁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与曹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供职曹操手下,多所违忤,因此终被曹操杀害。关于他被害的经过,在《后汉书》上有所记述:“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不戴帽子,光著包头发的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孔融在这首《临终诗》中,总结了自己被害的原因,阐发了许多人生处世的哲理。
 全诗共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总结“言多令事败”的惨痛教训。器不密则致漏,机不密则害成。河堤的溃决始于蚂蚁的孔隙,高山的毁坏由于猿猴挖的巢穴。奔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这些事例都说明,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渐变到突变的日渐积累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那就足以败乱大事,就要“天窗通幽室”,从天堂掉进地狱。从第七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二层,进一步说明遭受杀身之祸的原因,是“谗邪害公正”。多言多失,不慎小节,让别人钻了空子,固然是“事败”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奸臣当道,邪恶欺压公正,正义难以伸张。“谗邪害公正”,一语道破本质,是对当时社会邪恶势力的控诉。但这种“浮云翳白日”的情景毕竟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把阴云驱尽,正义战胜邪恶。“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指那些爱说漂亮话(靡辞)的人并不可靠,就象花开得过份繁盛而不结果实一样。“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指自己很难与那些三心二意、不能忠于汉室的人共事。“三人成市虎”两句说明流言可畏。城市本无猛虎,但经多人转述,便可惑乱视听,无会变为有,假可当成真。这句诗针对郗虑、路粹等人合谋捏造事实陷害作者而言,而曹操原本怀疑自己,身遭横祸注定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些象“胶漆”一样情谊密切的朋友,由于怕牵连自己,都象被水浸渍解开一样全疏远了。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作者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道:“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活着的时候千思万虑,人一死一了百了。这是无可奈何的结语,也是对诗题“临终”的照应。
 通观全诗,孔融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人生必须慎于小节、善于防微杜渐的惨痛教训,对人情世态作了深刻的揭示,引咎切责,感情深沉,叙喻结合,以喻明理,读来令人感慨万端,可谓建安时代“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佳作。

诗词《临终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注释】 ①冥室:幽暗的囚室。②翳(yi义):遮蔽。③靡:费。华:同“花”。④三人成虎:典出《战国策·魏策》庞葱语。意谓:街市无虎明矣,今一人言市有虎则不信,二人传言则怀疑,三人皆言则确信。比喻流言足以耸动视听。
 
 【译文】 言多必失终使事情失败,器物渗漏由于质地不密。河堤决口因为蚁虫钻孔,山岳崩坏在于猿猴穿穴。长江汉水终年流淌不息,天窗光亮通向黑暗的幽室。谗邪小人暗害贤良正直之士,飘荡浮云遮蔽明亮的白日。好话说尽却无一句忠诚之言,花开繁茂最终却不结果实。人怀三心二意,怎能团结如一。众人流言蜚语,闹市也成为虎患之地;用水长久浸泡,粘合紧固的胶漆也会离析。人生在世饱经多少忧患,长辞人间万事才算完毕。
 
 【集评】 明·徐祯卿:“孔融懿名,高列诸子,视《临终诗》,大类铭箴语耳。”(《谈艺录》)
 明·胡应麟:“北海不长于诗,读此全篇可见。至结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词理宏达,气骨苍然,可想见其人,不容以瑕掩也。”(《诗薮·外编》卷一)
 明·陆时雍:“孔融,鲁国一男子。读《临终诗》,其意气恹恹欲尽。”(《诗镜总论》)
 清·王夫之:“但追愤事之咎,不以一生灭为感,乃知欧阳建伯阳去西戎之作,真儿女子也。”又:“一往密致”。(《船山遗书·古诗评选》卷四)
 清·陈祚明:“文举虽严气正性,而儒者阔疏,既怀忧国之诚,奈何以空言相讼。味起句盖已悔之,结语真忠臣之心,苟至此可谓能见志矣。”(《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总案】 古语云: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孔融《临终诗》,通篇博喻,无温文尔雅之态,有怨望激切之辞;既感慨才高被妒,放言罹祸,又愤疾谗邪害公,流言铄金;结句一声长啸,不以生灭为悲,但以虑事不竟为憾。其愤懑不平之气,刚正谅直之骨,溢于言表,故史家赞曰:“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亦是知人之言。论者或据此诗,断言其不长于诗,则黯于情事也。当其被囚系狱,即将弃市之际,安能静静然精心结撰,繁文饰采乎?只是胸中一股郁闷之气,喷薄而出,渲泄于天地间耳。至于视其《杂诗》,或高吐胸襟,豪情满怀,视吕望“老匹夫”,目管仲“小囚臣”,何其壮哉!或低吟悼儿,一往情深,曲折简劲。又何其悲也。其于王粲,堪为伯仲,岂逊让于建安其它诸子耶?曹丕方之于“扬(雄)、班(固)之俦”,确非虚美之词。

《临终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临终诗》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为人,胸怀坦荡,敢想敢做,严肃认真又富于幽默和趣。4岁知让梨,16岁与哥哥争着替人顶罪。刚刚踏入仕途,便敢弹劾炙手可热的宦官亲属。董卓专权,他也当朝顶撞,结果被派去边远而混乱的北海任职。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要大饮醇酒,才上马出阵。当时袁绍与曹操争霸,谋士左丞祖劝孔融有所结纳,他认为袁、曹都是图谋汉室的奸臣,便把左丞祖也杀了。建安以后,曹操掌权,他更是经常冷嘲热讽。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私纳了袁绍的儿媳,孔融写信给曹操说: “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曹操问典出何处, 孔融说“以今观之,想当然耳。”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又百般戏弄,说天垂酒星,地列酒泉,人著旨酒之德,颇多侮慢之辞。御史大夫郗虑乘机进谗,曹操一面以莫须有的罪名,一面又假惺惺地劝孔融与郗虑和解。过了些时,曹操又让孔融复居闲职。孔融自我解嘲地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表示反抗。不久,曹操暗唆郗虑使人诬告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于是曹操以此定罪,把孔融及其妻小全杀了。这首诗便是孔融被杀前的绝笔。

孔融写诗之时,他对自己的结局已完全估计到了。难得的是:他如此冷静、如此严肃、如此坚定又如此坦荡。他没有因为在劫难逃而乱了方寸,相反,他首先冷静而严肃地反思,总结一生为人做事的经验教训,提炼成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式格言: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由于资料缺乏,孔融被杀的详细过程,已不得而知。但纵观他一生行径,被杀的原因之一, 或许就是“言多”吧。上文提到的“武王以妲己赐周公”之嘲, “人著旨酒之德”之谑,似乎都可不必的。至少可以不用这种揶揄方式。如果听话人宽宏大量,倒也可能一笑了之,不幸的是,却遇上了器量偏狭的曹操!《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这里说明孔融有不畏权势的反抗精神,但仅仅因“发辞偏宕”便招徕杀身之祸实在不值得。客观地分析:孔融在“发辞偏宕”之时,有敢于斗争这一面,也有逞才使气这一面。直到临终之前,才痛苦地认识到“言多令事败”。这认识对自己说来,确实晚了,但可以把这点教训留给后人。可以说,他用生命写下了这首诗,用生命向后人提出警告: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临终之前还想到垂训来者,多么善良的孔融啊!

但是,揭出“言多令事败”的教训,并不意味着对强权屈服和退缩。他摆脱了即将来临的死亡的干扰,把视野转向广阔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生,他在苦苦地思索,在寻找某种答案。长江、汉水、天窗、冥室,上穷碧落下黄泉,所有这些都曾经是他思索、寻找途程中的暂驻点。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这思索流程传达出深沉而冷峻的心态。

终于,他找到了,找到了自己被害的真正原因,找到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症结。孔融用凝炼的笔触把官场的黑暗归结为四个方面,以此对统治者加之于他的迫害表示严正的抗议。他指出:小人弄权,奸邪得势,光明正大的人却遭到迫害,这如同重重迭迭的乌云把光辉的太阳遮住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言。它不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而且也揭示了历代官场一种普遍的弊端。此其一;其二,他愤怒地斥责那些谗谄小人,也提醒当权者注意:花言巧语绝不是忠实之言,恰如繁花满树不会结出果实一样。这是他从另一角度揭露统治者对他的迫害;其三,他坚持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不应该只受一种固定观念的束缚。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十分新颖的。他从朴素的认识出发,大胆地向统治阶级要求独立思考!最后,他用“三人成市虎”作比喻,指出谎言杀人的险恶。以上两两成对的八句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外柔内刚、外舒内烈的调子,控诉了陷罪暴行,捍卫了自身的尊严。自然,孔融也一定想到,不管他怎样义正辞严, 构害者决不会收回成命。所以,诗的末尾孔融泰然表示: “生存多所虑, 长寝万事毕”,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坦荡!一个人在死亡之前,惊惶失措,适足见其渺小;只喊几句空洞的大话,则未必由衷;至于用出卖人格以求苟活,不过证明他是一只动物。由《临终诗》提供的孔融的人生态度,引人长久地思考。它充实了孔融的人格力量。

临终诗

汉末文人五言诗。孔融作。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性刚直,放言无忌,后为曹操所害。此诗即为他就刑前总结失败教训,抒写满腔悲愤的遗作。孔融政治上较保守,不满曹魏政权,对曹氏父子多有违忤,行为又放诞无羁,不尊朝仪,《后汉书》说:“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在诗中他写道:“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河流,天窗通冥室。”追悔自己言语放诞,积怨于当局,日久已深。但对“谗邪害公正”的小人充满愤恨,他们以靡辞丽句残害忠诚,掩饰自己的不良,犹如浮云遮日,三人成虎,即使亲如胶漆的朋友,也远远地避开了。诗人在道穷命尽无可奈何之际,又作通达语:“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切题临终,戛然而止。孔融的悲剧实为不能追随时代前进的封建士子的逻辑结局,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倾轧的惨裂,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从艺术上看,此诗多用比喻,恰切深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