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丰臣秀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丰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76)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尾张国(今属爱知县)爱知郡中村农家出身。早年流浪各地,后为织田信长部将。在征战中立功,擢升筑前(在今福冈县)守护,始称羽柴氏。1582年信长死后,击杀信长之子,拥信长的幼孙为主,自任内大臣。1585年当上“关白”(官名,相当于摄政王),兼任太政大臣,取代幼主,总揽政权,改姓丰臣。1584年逼和德川家康。1585年征服高野山、四国。1587年平定九州。1590年灭后北条氏,统一全国,并把吓夷地(今北海道)纳入日本中央政权属下。为加强统治和剥削,实行“检地”(清丈土地)和“刀狩”(没收农民所持兵器)政策。推行对外贸易,促进商业发展。驱逐外国传教士,迫害天主教徒。1592年让关白位与其养子秀次,自称太阁。1592年和1597年两度侵略朝鲜,均失败。病死于伏见城(桃山)。

丰臣秀吉

 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大封建主。原名藤吉郎,以木下为姓。早年是武将织田信长亲信部将,转战各地,后改姓羽柴,改名秀吉。织田信长逐渐打败各地的诸侯,把日本引向统一局面。1582年,织田信长被部下明智光秀逼死后,丰臣秀吉打败织田信长的反对派,拥立信长幼孙。1585年任关白,赐姓丰臣,操纵朝政。于1590年灭后北条氏,把本州、四国、九州各地初步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了加强统治和剥削,丈量全国土地,征收高额赋税,收缴民间武器,企图削弱农民的反抗力量。1592年,把关白位让给其养子秀次,自称太閤。1592年和1597年,两度发动侵朝战争,但遭到失败。1598年死于伏见城(今京都市内)。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末期武将。1536年生,1598年9月18日病死。1585年率25万大军先后平定九州和关东6国,统一了全国。曾两次发兵朝鲜,妄图征服中国。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Fengchen xiuji

16世纪末统 一日本的军事家、政治家。尾张国爱知郡农民家庭出身, 原称木下藤吉郎。后投奔织田信长,取得武士称号。1573年因功获封近江三郡食邑, 成小诸侯, 并改称羽柴秀吉。1582年信长战死,秀吉拥立其幼孙,举起忠于信长的旗号,同时剪灭群雄,扩大自己势力。日本史称从本年起到秀吉病死这段时期为 “桃山时代”(1582-1598年, 后来秀吉在京都筑伏建城, 又名桃山)。秀吉表面尊敬天皇, 不当将军, 只接受1585年赐给的“关白”(辅佐天皇批阅奏折。天皇年幼时称摄政, 成年称关白。语出《汉书》)称号, 实际是中央政府的首脑,统揽一切军政大权。1586年任太政大臣,改姓丰臣。1592年让“关白”位于养子,自称太阁。1593年统一包括北海道在内的整个日本, 在日本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执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如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道路,废除大名关卡和行会特权,鼓励海外贸易。为打击地方豪强, 增加中央收入, 在全国丈量土地,史称“太阁检地”。1591年发布身分统制令,强令农民永远住在农村,不准弃农经商或为佣工。甚至发布“刀狩令”,禁止百姓持有刀、枪和其他武器,防止暴动。1592年悍然发动侵朝战争, 受到朝、中两国军队的沉重打击。1598年8月忧急病死于桃山, 不久侵朝战争彻底失败。

☚ 幕府政治   阿拉伯古代史 ☛

丰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战国末期统 一全国的封建主。1558年为武将织田信长仆从。1582年奉命攻九州,围高松城,转战各地。1585年任关白,操纵朝政。后经多次征战,统一全国。1591年称“太阁”。1592年和1596年两次入侵朝鲜,均遭失败。

丰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战国末期(1585年)任关白(官名,总揽政务大权),率25万大军先后平定九州和关东六国,统一了全国,开创了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后交职其义子秀次, 自号太阁。曾两次发兵朝鲜,妄图征服中国。其侵略行径被朝鲜人民和中朝联军彻底粉碎。1598年8月,丰臣秀吉因失败积郁而死。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生于尾张国爱知郡,农民出身。早年充织田信长部将,转战各地,称羽柴氏。织田死后,继续他的统一事业。1585年任关白,赐姓丰臣。经过四次大规模战争,先后征服四国、九州、本州中部和北部诸地,笼络服从自己的大名,初步结束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实行清丈全国土地(检地)和没收农民所持兵器(刀狩) 的政策,以加强统治。奖励对外贸易,限制天主教传播。1592年入侵朝鲜失败。1598年病死。

☚ 织田信长   德川家康 ☛
000020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