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及其质量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鉴别中药的真伪和品质的优劣,以保证中药的确实疗效。中药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目前所应用的中药约有5000种以上,这些种类繁多的中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名称也不完全统一,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历代相沿习用,致使中药品种相当复杂。如贯众来源于6科35种植物,独活来源于2科17种植物,上述情况在常用中药中较为常见。另外,中药质量的优劣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所以中药品种和质量的鉴定,对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和准确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鉴别知识是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早就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鉴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如《淮南子 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即为历史佐证。秦汉以后,历代本草中总结鉴别中药经验的史料,至今仍为重要的药学文献。如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已记载药有“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等论述。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亦著录了药物的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并应用火试、对光观察、形态比较等鉴别方法。唐代苏敬等编的《新修本草》附有药图,可用图文对照来鉴别药物。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则保留了古代大量有关中药鉴别的经验资料。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来源考查详细,形态描述真实,绘图精确,是鉴别和考证植物药的重要参考书籍。我国已于1953、1963、1977、1985年四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强了中药质量管理。目前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已广泛地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如薄层层析、气相层析、薄层扫描、高压液相层析、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使中药的品种鉴别、质量鉴定、中成药制剂检验及化学成分测定,更为迅速和精确。
中药鉴定的对象,包括新鲜的和干燥的植物体,活的或死的动物体以及矿物类;有完整的中药,有饮片、碎块、粉末及各种中成药制剂等,品种繁多,类型各异。因此,中药鉴定的方法也很多。通常可分为来源 (原植物、动物和矿物) 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不同特点和运用的对象,可根据检品的具体条件和要求而互相配合进行。
来源鉴定 是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对中药原植物、动物、矿物检品仔细观察鉴别,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植物药和动物药鉴定的步骤,通常为先观察形态特征,探索其科属,而后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核对已确定学名的标本,必要时还可进行调查采访。矿物药鉴定的步骤,首先根据矿物的性质,观察检查外形、颜色、质地、气味以及其硬度、条痕、结晶习性、透明度、比重等,然后查阅有关文献和核对标本。对有剧毒的及外形无明显特征或呈粉末状的检品,可使用理化方法及显微镜协助鉴定。
性状鉴定 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这是古代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具有简便、易行、迅速的特点,迄今还是一种重要而又常用的鉴定方法。通常以中药检品的外形特征、大小长短、表面特点、颜色、质地、折断面现象以及气味等进行直观识别,确定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有些中药检品在水中或火烧时能产生各种特殊变化的,可用水试或火试法鉴别。如红花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而花不褪色; 血竭火烤熔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并无残渣; 麝香用火燃烧时有轻微爆鸣声,并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而无臭气,灰呈白色。性状鉴别除观察中药材检品外,也须查阅有关文献及核对标本,使鉴定准确无误。
显微鉴定 是利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中药检品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以资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通常在下列情况时需用显微观察:
❶中药材的外形鉴别特征不明显。
❷中药材外形相似而内部组织构造不同。
❸中药材破碎不易辨认区分时。
❹粉末状中药材及中成药制剂,因外表形态大部消失,肉眼不易辨认等。但显微鉴定亦常配合来源、性状及理化鉴定等方法来确定其真伪优劣。完整中药材的显微鉴定,首先要制成组织切片,大多数做成横切片,必要时亦做纵切片。 观察用的玻片标本, 常用水、乙醇、甘油、水合氯醛溶液等液体试剂装置。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可用化学试剂进行显微化学反应,如石细胞、纤维和导管的木化反应、淀粉的碘液反应、油滴的苏丹Ⅲ反应等。尤以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药的鉴定,其放大范围广,分辨率高,图像真实明显,观察中药的微观特征清晰准确,效果较高。
理化鉴定 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仪器分析检查中药材内某一成分的有无及含量的多少,或利用中药材内存在某种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鉴定中药的真伪和品质优劣。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❶化学定性分析: 利用中药材含有的化学成分,与某些化学试剂作用发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结晶、沉淀等反应,作为鉴别中药真伪的特征。
❷化学定量分析: 是测定中药材内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合乎药用规定的标准,又是确定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如生物碱含量测定、挥发油含量测定、鞣质含量测定等。
❸物理常数: 测定中药的比重、硬度、旋光度、折光率、粘稠度、沸点、溶点、凝点等,对于油脂类、树脂类、挥发油以及液体中药的真伪和纯度的鉴定有重要的意义。
❹荧光分析法: 利用中药材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在常光或紫外光下能产生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定。如秦皮的水溶液在常光下有淡蓝色荧光; 黄连中含有小檗碱,在紫外光下能显出金黄色荧光等。使用荧光显微镜,不但可以用来鉴别中药的真伪和品质,并可观察各种细胞的不同化学性质可能发生不同的荧光,以及依据其颜色与强度区别出各种成分。
❺层析法(色层分析法):中药鉴定常用纸上层析法或薄层层析法,将中药浸液或制剂与标准品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可以准确地鉴别中药的真伪或品质优劣。近几年来应用气相色谱(气相层析)分析技术,色谱分离的效率和灵敏度高,适应分离面广,操作简便,已较多的应用于鉴别中药的真伪和品质。
❻比色分析法: 是利用有色物质或无色物质与试剂产生颜色的深浅,进行比较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目前已广用光电比色计进行比色。
❼分光光度法: 是利用物质溶液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能力不同的性质,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中药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简便、准确,既可作定性分析,又可作含量测定等优点,也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的鉴定。此外,尚有灰分的测定、水分的测定、浸出物的含量测定、挥发油测定等,也都是鉴定中药纯度和品质是否符合药典标准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