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壳弹枪技术wukedanqiang jishucaseless ammunition rifle technology
发射无壳定装式枪弹的先进枪械系统。
无壳弹枪使用的无壳枪弹与常规金属弹壳枪弹相比,全弹长可缩短40%,全弹重可减轻50%,占用空间可减少34%。在不增加单兵负荷条件下,将大大增强火力和机动能力,并给军队后勤保障带来巨大效益。在弹药生产的经济性上,由于取消了金属弹壳,因而可节省原材料、简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无壳弹枪射击循环中免除了抽壳和抛壳动作,可实现高射频三发可控点射,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突击步枪实战条件下的命中概率。
纵观枪械武器系统的发展史,使用的弹药历经由无壳到有壳再到无壳这样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进程。19世纪30年代以前,早期的枪械都是使用散装火药且没有弹壳的前装滑膛枪,射击时临时手工装弹,只能缓慢地实施单发射击。19世纪中叶黄铜弹壳定装式枪弹获得应用。金属弹壳将弹头、底火和发射药结合为一体,具有确定的药室容积,在枪膛内准确定位。射击时可靠地密闭火药燃气,保护枪膛不被烧蚀。射击后抛壳带走热量,降低枪膛温度。装填使用方便,弹道性能和贮存性能也大大改善。这为后来自动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应用至今已一百多年。其间,虽有许多人曾作过取消弹壳的多次尝试,但因技术不够成熟,未获成功。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及现代战争的作战需求,应当进一步减轻步枪系统的重量和大幅度提高命中概率。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又开展了无壳弹枪系统的研究。但满足现代战技指标要求的无壳弹枪存在许多技术难关,如无壳枪弹发射药柱的强度、点火燃烧的稳定性、抗膛内高温自燃、对环境的适应性、枪机的闭气和防烧蚀及使用安全可靠性等。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HK公司和Nobel公司在技术上首先取得突破,合作研制成功G11无壳弹枪系统。它应用了一些创新的技术,如转膛供弹闭锁机构,平行配置在枪管上方的45发大容量弹匣,一次后坐行程发射3发的“浮动”技术,及采用高点火温度发射药(HITP)的矩形埋头无壳枪弹等。该枪性能: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发射方式有单发、连发和3发高速点射;理论射速连发时450发/分,3发点射时2000发/分;枪全长750mm,空枪重3.6kg,发射口径4.73mm;全弹重5.2g(比现有最轻的北约5.56mm小口径制式弹减轻50%以上);初速915m/s,有效射程大于300m,配光学瞄准镜。该武器系统已通过了德国军方的各项考核,小批量生产,已少量装备德国特种部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冷战结束,军备竞赛势头减弱。受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德国军队原安排90年代换装G11无壳弹枪的采购计划已无限期推迟。世界各国军队何时才能列装无壳弹枪难以预料,但无壳弹枪系统始终是未来枪械系统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