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日马关条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日本称《媾和条约》。该条约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办工厂、开矿、修筑铁路,使中国丧失主权,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14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该条约共11款,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设厂,其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纳进口税,并准设栈寄存;赔偿军费2万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得以驶入上述各口岸搭客载货。该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 中俄伊犁条约 辛丑条约 ☛ 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政府即分别请求英国和沙皇出面调停,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各有所图,难取一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以求和代表“全权不足”为借口,拒绝和谈。于是清政府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同年二月二十四日(3月20日)李鸿章偕同美国顾问科士达抵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谈判期间,日方蛮横无理,大肆讹诈。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一、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四、日本臣民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开设工厂,又得以将各种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在华制造的一切物品得免征各项杂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河内驶达以上各口岸;六、交换俘虏,中国即行释放日本军事间谍或被嫌逮之日本臣民,清政府也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的汉奸分子。《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它对中国是一次严重浩劫,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危机。 中日马关条约 169 中日马关条约亦称《马关新约》。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全文除正约11款外,有《另约》及《议订专条》各一。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输入各种机器;日军暂行占守威海卫,清政府须每年贴交库平银50万两作为日军驻守经费。 ☚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中日辽南条约 ☛ 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Zhong ri maguan tiaoyue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春帆楼条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4月17日,清政府钦差头等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及其子、钦差全权大臣李径方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共11款,附有《另约》、《议订专条》。主要内容如下: ☚ 黄海海战 公车上书 ☛ 中日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政府即分别请求英国和沙俄出面调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又赴日求和, 日本政府以求和代表“全权不足”为借口,拒绝和谈。于是清政府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又赴日议和。同年二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偕同美国顾问科士达抵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白银;日本臣民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开设工厂,又得以将各种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定进口税, 日本在华制造的一切物品得免征各项杂税等。 《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危机。 《中日马关条约》Sino-Japanese Treaty of Shimonoseki(1895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