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散大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散大夫 中散大夫官名。省称中散。王莽时设置。历代相沿。参与议论政事。 ☚ 改为景耀元年 中贵 ☛ 中散大夫官名。省称中散。汉王莽时置,后代沿置。主要是参议政事,无固定名额。唐宋为散官,元代废。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南朝梁江淹《恨赋》:“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中散大夫 中散大夫文散官名。王莽时置。此后历代皆置。《通典》: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后置30人。”《金史·百官志一》:“从四品上曰中散大夫,中曰中尹大夫,下曰中侍大夫。” ☚ 中涓大夫 中尹大夫 ☛ 中散大夫 中散大夫官名。西汉平帝置,为侍从之官。东汉因之。属光禄勋,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唯诏命所使。魏晋南北朝沿置,为闲散职位,多养老疾,无职事。曹魏时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魏、晋皆七品; 南朝宋为六百石; 南齐位重者加亲信20人; 梁无员,十班; 陈四品、千石。北魏曾为职事加官,受差遣,四品下; 北齐四品下;北周为七命。唐朝为散官文阶正五品上。北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废文散官,遂为从五品新寄禄官,取代光禄卿至少府监之旧寄禄官; 哲宗元祐三年(1088) 分为左、右两阶; 徽宗大观二年 (1108) 以左中散大夫为中奉大夫,右中散大夫为中散大夫。金海陵王天德年间置中散大夫,为内侍第一阶,从四品上 ☚ 左右光禄大夫 太中大夫 ☛ 中散大夫zhōng sǎn dài fū官名,西汉王莽时置,东汉沿置,员三十人,秩六百石;参与议论政事,为闲散之官。《后汉书·鲁恭传》:"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其后魏、宋、齐、梁、陈、北魏皆沿置。唐、宋为正五品上文散官。金为从四品上内侍官,元为正二品内侍散官。见《通典·职官十六·文散官·中散大夫》、《后汉书·百官二》、《宋书·百官上·中散大夫》、《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光禄卿》、《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宋史·职官九·文散官》、《金史·百官一》、《元史·百官七·内侍散官》。 中散大夫官名。西汉末置,为皇帝左右侍从之官。东汉沿置,掌顾问应对,隶光禄勋,秩六百石。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授予年老有病官员,无职事。魏、晋皆七品,南朝梁十班,陈四品、秩千石,北魏、北齐皆四品,北周七命。唐朝置为文散官,正五品上。 中散大夫(1)官名。王莽始置,东汉沿置,无固定员额,秩六百石,参与议论政事,属光禄勋。三国魏稽康曾任中散大夫,故称稽中散。魏晋以后无具体职事。(2)文阶官名。北周始以中散大夫为文阶官,秩七命。唐与宋初为正五品上,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为从五品。宋以后不设。 中散大夫文散官名。王莽新朝置。北周为新官。唐贞观列入文散官。宋因之,北宋前期为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十阶。正五品上(《事物纪原》卷4《中散》、《北周六典》卷9《散官》,并参“开府仪同三司”条)。 中散大夫寄禄官名。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九月由光禄卿、卫尉卿、少府监阶改。为文臣京朝官三十阶之第十四阶。从五品。哲宗元祐元年六月十四日,定文臣非侍从官磨勘至中散大夫阶止。元祐三年十一月,左、右中散大夫以二十员为额,候有阙方许除授(《宋会要·职官》56之16、18,余参“特进”条)。 简称与别名❶中散。《宋会要·职官》56之17:“余人转朝议、中散。”《宋史·职官志》9《元丰寄禄格》:“朝议大夫、中散大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