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外纪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外纪闻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纸。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8月17日由康有为创刊于北京。出至第四十五期,因与广学会所办《万国公报》同名被诘,12月16日起改今名。双日刊。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分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论等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兼及自然科学知识,以宣传变法维新,改变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风俗之陋习。随《邸报》(专载谕旨、奏折之官报)附送在京官员,每期约三千份,不少官员由此“渐知新法之益”。1896年1月20日被清廷封禁,共出十八期。 《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初名《万国公报》,10月16日改为《中外纪闻》,为京师强学会机关报,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期10页左右1册。内容介绍世界概况及西方经济和文化情况,宣传新政。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中外纪闻 026 中外纪闻清末维新派所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6日由康有为创刊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等任编辑。初名《万国公报》,双日刊。因与外国传教士的广学会的刊物同名,被诘,出第45期后改为本名。以京城上层官员为主要发行对象。内容有阁抄、外国通讯社电稿、西方报刊选译、各报新闻选录等,着重介绍西方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兵制、通商、邮政、学校、报馆、铁路、工矿等情况,以宣传变法维新,并力求改变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及经济文化的状况。形式与《京报》相似,木版雕印,随《京报》(官报)附送在京官员,每期2000至3000份。不少官员由此“渐知新法之有益”。1896年1月20日被封禁,共出18期。 ☚ 新闻报 强学报 ☛ 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原名《万国公报》,康有为出资,梁启超、麦孟华编辑。双日刊,由京报房雕版印刷,每期一册,2000余字,形状一如《京报》。随《京报》附送,免费赠阅王公大臣等官员。每期载文章一、两篇,着重介绍西方新政,如《地球万国兵制》《通商情形考》《各国学校考》等,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使京城“识议为之一变”。同年12月16日,因与广学会机关报重名,改本名。得陈炽、袁世凯等资助,每期扩充至四五千字,改用木活字印刷,梁启超,汪大燮编辑,除论说外,增加上谕、外电、各报选录和译报等内容。进一步宣传变法救亡。产生强烈反响。1896年1月20日,光绪皇帝在顽固派压力下,下令封闭京师强学会,报纸被迫停刊。 ☚ 中央通讯社 中外新闻七日录 ☛ 中外纪闻清末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创办于北京。初名《万国公报》,自同年十一月初五日(12月20日)第四十六期起改本名。北京强学会机关报。两日刊。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设阁抄、照译路透电、选择西报、录各省报、译印西国格政有用诸书等栏。以编译西电、西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每期一册,印行约三千份,随邸报免费附送在京官员。当年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禁,共出十八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