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逻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逻辑

001 中国逻辑

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既包括中国古代以正名和论辩术为主要对象的名辩之学或名辩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包括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但主要指中国古代逻辑,发端于公元前5、6世纪末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逻辑根据其形成、发展的特点和外国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先秦、两汉至明清、近代至今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前两个时期属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名辩逻辑的建立和演变为主干; 后一个时期为中国近现代逻辑发展阶段,以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为主流。中国逻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❶中国逻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名实相怨”,邓析提出“两可之说”和“形名之辩”,开历时数百年的先秦名辩之风。孔子从政治、伦理方面,提出了“正名”的要求和“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的类推方法。墨子最早提出了“辩”的概念及“辩”的内容、要求和作用,并从逻辑角度提出了“名”、“类”、“故”等概念,奠定了墨辩逻辑的基础。至战国中后期,名、儒、墨三家逻辑思想渐趋成熟。名家惠施注重名实关系和譬式推论的研究,提出了类推的原则和方法。公孙龙则对长期争论不休的“正名”问题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原则,把先秦名辩思潮引向纯逻辑的研究。后期墨家认为“辩”就是对同一主项或论题的是非之争,“辩”的标准和客观基础是“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并将“辩”的作用概括为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6个方面。将思维基本形式概括为名、辞、说三种:“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将推理的论式分为或、假、效、辟、侔、援、推7种形式,并对后4种形式在类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墨辩逻辑学。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墨的逻辑思想,使儒家的正名逻辑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韩非提出了 “矛盾之说”,阐发了矛盾律的思想。秦汉以后对因明和近现代关于三种逻辑的比较研究,也都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系统逻辑。因此,中国逻辑是形成为一个可名之曰 “名学”、“辩学”或“名辩学”的完整体系。
❷中国古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因此中国逻辑与中国思想发展的进程相吻合。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名实相怨”,带来了先秦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为开拓和发展中国逻辑创造了条件。各派的思想家都是为了实现其正名治国的政治主张而提出和发展了名辩逻辑。认为只有从正名的逻辑观点出发,正确地运用名实手段,才能达到至治目的。《春秋》的正名,邓析的辩讼,惠施的历物,老庄的无名,墨辩的逻辑,荀况的正名论以及战国纵横辩察的正名理论,都是他们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都打上了他们各自的政治伦理观点的标记。秦汉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墨思想几乎灭绝,中国古代逻辑基本中断。清朝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唐、明时期分别传入的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逻辑才再度复兴,出现了三种逻辑鼎足而立、共同发展的局面。
❸中国逻辑在其历史发展中,基本上一直处于哲学认识论的范围。中国名辩逻辑常常是从论辩的认识目的和论证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着名实关系来研究思维形式和论证方法。故一般都离不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名、辞、说、辩等的内容。这就使得思维形式的有效性和思维内容的正确性密不可分,致使中国古代逻辑未能从中提炼出严格的推理形式,而只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论证之学,或者说是一种认识论,或论辩术的逻辑。因此,中国历史上凡能被称为逻辑学家的,一般也都是哲学家,包含有逻辑思想的著作大都是哲学著作。
❹中国逻辑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继承性。中国古代逻辑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各家政治、哲学、伦理观点的制约,但由于逻辑学所特有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使得中国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后期墨家之所以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就在于其继承和发展了其他各家的逻辑思想。荀子虽然极力非难名、墨,但其正名理论却是与公孙龙、墨家等的思想相一致的。因此,中国逻辑并非一家一人的独创,而是名、墨、儒、法等家互相吸收、共同发展的结果。

☚ 概观   中国逻辑发展沿革 ☛
000037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