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过程及其特点的学科。 中国资本主义萌生于明代中叶,成长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灭亡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1840~1949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时期内,在中国土地上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有三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在华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是明代中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述三种资本主义经济从产生到灭亡的全过程。其中重点问题是: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未能迅速发展;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有所发展却未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作用与特点,它是怎样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及其成功的经验等。 中外学者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开展较早。1906年上海点石斋出版了魏声和的《中国实业界进化史》。1909年北京顺天时报社印刷了沈曾荫的《中国实业史要》。以中国资本主义史命名的著作最早见于1929年。该年,平凡书局出版了郭真的《中国资本主义史》,上海联合书局出版了朱新繁的《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昆仑书局出版了李达的 《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日本长野朗著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由胡雪翻译,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引起了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形成高潮。经毛泽东提议,周恩来布置,组织了一些专门人才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现已出版的,有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专著与论文集,如傅筑夫、李竞能的 《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三联书店1957年版)及其续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会论文集》等等。有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产生、发展的多种多样的著作,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等企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张郁兰编著的《中国银行业发展史》等行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和改造》等资本家家族史和资本集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孙毓棠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工业》,1958年版周秀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等特定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贵州资本主义发展史》等特定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此外,还有专题资料,如陈真、姚洛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五辑),孙毓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两辑),等等。综合性的著作有:《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全慰天著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8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著的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出版社)、吴江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 (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设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与财经学院的中国经济史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