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贸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贸易 001 中国贸易贸易是一种交换,其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农牧业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中国古代早有“日中为市”、“祝融作市”的传说,但据文献记载和地下发掘资料的证实,中国贸易似萌芽于夏而产生于商。夏朝时,“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𢡟(贸)迁有无, 万国作义” (《汉书·食货志》), 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其后商部落与其他部落间的商品交换最为引人注目。王亥经商即为明证。商朝时,金属货币出现,城市也有了一定规模,畜力运载工具有所发展,各地商人云集城市中经营商业。概言之,在夏朝贸易萌芽的基础上,商代农牧业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分工,遂导致商品交换与生产活动的矛盾日益发展,终于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业。汉语称经营贸易的人为“商人”,将贸易活动称为“商业”,一般认为,这与商族人善于经商不无关系。周朝建立后,武王秉承文王的重商思想,认为发展贸易是治国安邦的条件,强调食货,让百姓“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大兴商业,实行恤商政策。由于交换关系是被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西周商品交换关系的特点是“工商食官”制,贸易活动由官府垄断,设“质人”管理市场,成交要立书契券约。西周中叶开始了土地买卖。平王东迁后,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大变革,遂使春秋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开始出现了自由商人。这些独立的大商人周游列国,从事贸易活动,甚至倚仗其财货势力参与各国政治活动,与诸侯分庭抗礼。战国时商业城市兴起,诸侯国城邑多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垄断居奇的现象也有所发生。当时,“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经商致富已成为一般人向往的目标。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驰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发展官营商业的同时兼顾私营商业,一时间贸易发展,扩大了国内的商品交换。但为时不长,便因“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导致贸易的波动与萎缩。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为贸易发展奠定下物质基础。汉政权“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为鼓励贸易发展,当时国家对冶铁、铸钱、煮盐三大利允许私营,遂使富商大贾获取巨利。私营商业的这种发展,扩大了贫富差别,引起社会的经济波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西汉政权将冶铁、铸钱、煮盐三大利收归官营,并采取均输、平准等措施,抑制私营商业,而使官营商业得到发展。西汉城市市场称“市井”,有固定地点,周围有墙,四面开门,有一定营业时间,商品按类别集中贩卖,称“列肆”或“市列”。市场设“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官署登记,交纳市租。东汉前朝,贸易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得到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换活动均较以前有所加强。但这种局面并未持续下去。东汉后期,富商大贾与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结成四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瓦解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出现了三国的分裂局面。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前,除西晋短期统一外,中国呈现长达400年的分裂状态。贸易处于大波动之中。战乱使两汉原本富饶的经济倾遭荒乱。长安、洛阳及临淄、定陶、邯郸等地的贸易均遭受严重摧残。北民南迁使南方贸易相对繁荣,但 “耕夫日少,杼柚日空” ( 《南史·郭祖深传》),这种表面的繁荣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是虚假的。三国至南北朝,战乱频仍,军阀割据,商旅往来常遭阻挠和重税勒索。除市租税外,还有关津税及类似后代契税、营业税的估税等。但地主豪强却依势免税,设立“军市”,垄断贸易,充分反映了市场的衰落。这时期币制混乱,北方及边远地区竟至用谷帛进行贸易。西晋统一时期商业虽见恢复,旅店生意兴隆,但毕竟是短暂的。至南北朝期间,贸易或采取互市及聘使方式进行,商品主要为土特产及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581年,杨坚建隋。为发展贸易,他统一货币,更铸五铢钱。583年,取消了盐、酒专卖,“与百姓共之”。585年,统一全国长度标准。大运河的开凿,特别是长江与大运河汇合后,使成都、扬州、镇江等在长安、洛阳之后,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入唐以来,既有承袭古代的贩运性商业,又有固定性经常开设的门市,贸易空前繁荣。其商品构成也开始由奢侈品的贩运转向吃、穿、用、烧、药五类日用品。唐代店铺称“肆”,若干同业店铺总称“行”。肆行的兴盛是社会分工和贸易专业化的产物。都城长安朱雀大街有东西二市,商贾有220行,买卖极为兴隆。洛阳有120行,肆达3000余。此外,尚有若干自制自售的“作坊店铺”,不一而足。工商业的繁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除长安、洛阳外,扬州、益州、广州、荆州、润州、幽州、定州、越州、凉州等都相继以贸易闻名。唐实行“坊市分设”制,市的四周有围墙与坊隔开,市外不得从事交易。司市掌市,按日开闭市门。“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有扰乱市场交易者,予以杖罚。有唐一代,草市增多,邸店、柜坊、飞钱出现,货币流通进一步发达。但是,富商、官僚、地主与高利贷者四位一体,大量积聚财富,唐中期后,又多被各方镇节度使所控制。遂使唐后期至五代十国的贸易出现衰落和波动。五代时,随着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商业较北方活跃。但其沉重的赋税限制了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原与南方的统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进步,为贸易往来提供了客观条件,遂出现两汉以来的第二个贸易发展高潮。宋初实行恤商政策,“市坊分设”制度所形成的格局至此时已被突破。两宋城市商人缴纳住税以后,可随意在居民区设店经商。汴京是北宋的商业中心,各地特产纷纷运来此地交易,进口的大食珍珠、香料及日本扇子等也屡见不鲜。南宋临安(今杭州)“四方百货,不趾而集”。花市、菜市、米市、药市等呈现一派繁华景象。宋代夜市得到朝廷支持,开封城内十字大街灯火通宵达旦,交易络绎不绝。人称“鬼市”。饮服店铺,随处可见;各类小吃,应有尽有。镇市、草市、墟集等均有更大发展。淳化至道年间,四川益州16家富商在地方官府准允下,开始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交子为“钱引”。南宋高宗时,在杭州设“会子务”,印发会子,以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为商人寄存货物的方便,这时出现了塌房和堆垛场,珠算、帐簿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最早的商标也出现于此时。经商的行业组织宋代称“团”或“行”,仅开封市一地即有商行160多,行户6400余家。诸行百户,着装各异,所事行业,一望便知。团行的头头多为富商大贾,商行为其所把持,他们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贫下者或致破产”。针对种种状况,神宗时虽有王安石变法,但屡遭豪强势力反对、抵制,推行颇为艰难。同时期,宋与辽、西夏及金也有商品交换关系。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9年元灭南宋。终元之世,贸易处在波动之中。元统治者对贸易虽不无重视,但均由其垄断控制,盐、酒、茶、醋乃至农具、竹木等均采取专卖政策。蒙古贵族、色目权势与商贾豪富穷奢极欲,通过贸易换取奢侈品供其享用,造成商业的畸形繁荣与都市的畸形发展。元代奴隶买卖盛行,驱口、驱丁成为主人私产,可被当作商品在市场随意买卖。与此相对,却禁止汉人、南人自由经商,外出必须取得官府文引,使正当的民间贸易受到限制与摧残。值得提及的是,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与棉织技术的提高,棉花与棉织品进入市场。缂丝、刺绣制品和“织金”等都是极受欢迎的商品。朱元璋建明后,采取鼓励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措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明中叶以后,江南部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贸易上形成汉、宋之后的第三次高潮。明都南京,人口百万,街巷店铺林立,“衣食柴薪百物皆仰给于贸易”。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今北京)后,这里人口也大大增加,百货倍于往时。猪市、羊市、牛市、马市、米市、果木市、瓦缸市及煤市等,均各有定所。南北两京之外,贸易兴盛之地尚有三区、五府、十小镇与四大镇市。三区指江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运河沿岸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最为繁盛。苏、松、杭、嘉、湖五府就在江南地区。而十小镇又在五府之内: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松江的枫泾镇、朱泾镇、朱家角镇,杭州的唐栖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及湖州的双林镇、菱湖镇。它们皆以纺织业和棉纺织业著称。四大镇是: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朱仙镇与汉口镇地处交通要道,是各类商品的集散地;景德镇以瓷器著称;佛山镇则为外贸商品的销售市场。其繁盛皆不亚于大中城市。明初轻徭薄赋,自由商人增多。明中叶以后,地方性商人组成商帮,建有会馆。徽商、苏商经营品种专门化程度很高,堪为商人的中坚。但到明代后期,赋敛加重,中小商人倍受豪强势力欺压,多有破产倒闭,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遭到阻滞。阶级矛盾大大加剧。而倭寇的骚扰与西方海盗的劫掠,则更使明的贸易陷入破产与衰败的境地。自1644年至1840年的196年间,清代贸易经历了由停滞、恢复到繁盛再到衰退的复杂过程。顺治、康熙至雍正的百年里,贸易处于停滞和恢复阶段。战乱给清初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商业往来停顿,政府财政困难;加上清初实行限制机户自由织布与拥有织机的数量,不准私人开矿及海禁、迁界等政策,“片板不许下水,细货不许越疆”,大大影响了贸易活动的开展。康熙中期以后,种种禁令相继解除,才逐步出现“人置渔舟,家有商舶,民用充阜,财货流通”的局面。乾隆时期的50多年,经济繁荣,贸易兴盛,商业资本有了新的发展。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佛山、汉口及镇江等都是以贸易发展著称的市镇。北京的“四大庙市”更为前所未有:逢三土地庙,四、五白塔寺,七、八护国寺,九、十隆福寺。这种庙会其实就是定期的集市贸易。贸易的发展,使各地商人设立的会馆、公所增多。清前期北京有工商会馆40个,金陵有商人会馆26个。但好景不长,清代贸易就又转入衰退时期。这既有豪商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小工商业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又有列强入侵,特别是英、美、俄等殖民主义者鸦片走私的影响; 遂使大量白银外流,国计民生遭受严重摧残,从根本上堵塞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贸易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一方面,旧式的封建贸易继续保留并有所发展,有的逐步演变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使有的人成为替外国洋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20世纪初以前,国内贸易的绝大部分仍在集市和中等市场进行。那里被地主、行会、牙行等盘踞,他们与通商口岸的买办商人相勾结,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商业网。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商业也在艰难发展。20世纪初,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商业股份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均于那时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诞生。1912年,全国商务联合会成立。1927年以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逐渐形成。他们或用政府名义设立垄断机关,或以私人名义开办垄断企业,并与地方官僚资本沆瀣一气,利用特权,投机经营,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中国棉业公司、华南米业公司、国货联营公司、复兴公司、富华公司、中国茶叶公司、庆记纱号、华华绸缎公司等,均成立于30至40年代,它们无不攫取暴利,中饱私囊。沿海地区的商业畸形繁荣,带有浓厚的买办性与封建性,广大农村和偏僻城镇则仍是封建式经营方式,中国民族贸易遂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天朝田亩制度》,一度废除天京商业。凡“天下农民谷米,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以分配代替了商品流通。但为时不久,实践便证明这是行不通的,遂改为由国家专卖与私人商业相结合的贸易政策。1855年,天京城外开辟买卖街,为特定商业区域,不许商人进城贸易。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各地设“盐师帅”管理专卖业务。江苏、浙江一带,有公营商业。如吴江曾开设钱庄6处,土行4—5处,洋货店10余处。南浔有官丝行4家等。后期在双林镇还出现过公私合营商业。与此同时,保护、扶植私人商业,凡经商者,均在当地领取凭证,可受到保护。为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太平天国加强市场的行政与业务管理,严防奸细及奸商的投机活动,打击高利贷、典当商及封建性商业,取缔鸦片贸易。在税收方面,取消厘卡,采取轻税政策。如米的营业税仅征米价的2%,每石百钱。以此繁荣市场,鼓励贸易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设置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外贸易。建国初期,在原解放区公营商业基础上,没收官僚资本商业,接收、征用外国在华商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同时,还建立了群众集资入股的合作商业,使国家取得了对国内市场的领导权。在1954—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遂形成了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5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零售额占37.2%,集体商业占41.3%,合营经济占16%,个体经济仅占2.7%。1958年以后,关闭集市贸易,造成流通渠道单一化,妨碍了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以后虽有所调整,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场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个体经济几乎荡然无存。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从1979年起对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使多种经济类型、多条流通渠道的流通体制再次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得以确立。自1978年以来,中国贸易获得长足发展。市场商品丰富,供求矛盾趋于缓和,商业网点建设大幅度增加,布局合理,服务质量普遍提高。至80年代末,除粮食、食油尚保持凭证、票供应外,其余商品供应的票、证、券均已取消。进入90年代,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日趋合理,在深化改革的洪流中,中国贸易必将展现其新的风采。 ☚ 概观 周秦贸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