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治沙队, 1965年由北京移师兰州,与冰川冻土所合并,1978年单独建所称现名。是以沙漠和沙质荒漠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开展沙漠与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监测预测发展动态、荒漠化灾害评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影响及制约机制的研究; 沙漠地区生态类型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生物多样性及种群保护、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荒漠植物生态生理研究;沙漠区水土气候资源及其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优化生态环境及生态农业之有效途径研究; 沙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沙区灾害防治,保护农牧林工矿交通生产的途径及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 风沙物理与风沙工程学研究。设有风沙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沙区水土资源等7个研究室(中心)和近10个野外试验站, 其中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为中科院开放台站。现有职工286人,其中研究技术人员209人,高级研究人员70人。是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已培养博士、硕士74人,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所拥有沙风洞、电子探针,X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野外站还设有沙地SPAC系统观测场等。取得成果86项, 获部、省级以上奖励33项,其中 “包兰线沙坡头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临泽沙荒地的改造利用”、“兰新铁路玉门段戈壁风沙流铁路沙害的研究治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刊物有 《中国沙漠》、《中国科学院沙漠所集刊》。同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环保局以本所为依托, 建立了 “沙漠化研究治理培训中心”。历任所长: 朱震达。现任所长夏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