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 004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当代中国社会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和伤残、失业、灾害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资帮助和物资保障的体系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社会保障体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国家职工,包括工人和国家干部的社会保障。该部分社会保障由国家统一承担和负责,以就业为基础和前提,其内容包括劳动保障、公费医疗、职工离退休制度等。凡就业职工,生病实行公费医疗;生活困难给予福利补助;因工伤残,实行伤残救济;年老职工离、退休后领取离、退休养老金;死亡后由公费安葬。其二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该部分社会保障由集体承担,实行集体保障制。农民的口粮由农业集体组织负责生产,依照劳动投入与人口按比例的方法进行分配;有些农业集体还开办合作医疗;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和伤残人、未成年人由农业集体组织实行“五保”;对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农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还由国家提供一定的救济。这种体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完成的。它保障了人民的最低生活,促进了社会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增进了社会安全感和安定感,防止了因生活无法保障而产生社会波动,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十年改革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弊端和不适应性日益显示出来。首先,这种体制过多地强调国家或集体的支付,忽视了个人的参与,这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或集体的过重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窒息了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其次,这种体制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产品经济基础上的,已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后逐渐形成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因此,重新构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制就成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和主要内容。“七五”计划实施后,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以及党和政府的推动,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已初具雏形。这种新体制的雏形既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又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和教训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待抚恤等4个方面。这种新体制将在保存原有体制优点的基础上,克服其弊端,使之更能适应经济改革后的社会情形,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雏形。 ☚ 中国社会现代化 人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