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zhongguo de qihou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特别是有巨大而又高峻的青藏高原耸立在我国的西南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再加上大气环流共同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明显是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国土经纬度延伸较广,地形海拔高低悬殊,热量及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显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按照热量的不同,我国由北而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六个热量带。气温的南北差异十分显著,黑龙江省北部年平均气温为-5℃,而海南诸岛则在25℃以上,南北相差约30℃。1月气温最北部低于-30℃,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南部则在20℃以上,大致每增加一个纬度,气温递降1.5℃。北部寒温带无霜期不到100天,活动积温低于1600℃,日均温持续大于或等于10℃的活跃生长期在100天左右;而热量丰富的热带地区则全年无霜冻,活动积温在800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0000℃,活跃生长期在350~365天之间,几乎全年均为活跃生长期。由于降水量与蒸发量各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按干湿状况,我国由东往西大致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种地区。东部地区因受海洋影响,降水量极为丰富,年均值达800毫米以上。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年降水量可超过2000毫米,台湾的高山地区高达3000~40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干燥度小于1。而在远离海洋的西北内陆,气候则十分干燥,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青海以及西藏北部广大地区,正常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塔里木盆地的若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6毫米,且末也只有18.3毫米。同时,因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气候也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它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大气环流及气温、降水等空间分布,从而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在我国的气候类型中,除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等少数类型外,世界上其他类型的气候在我国均有分布。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分布同期,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我国由于受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气流场的交互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在冬季,气流受大陆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所控制,基本上是由寒冷而干燥的偏北风占统治地位。夏季则相反,气流源自太平洋副高压带,东南风盛行。在季风气流的影响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则高温多雨。我国季风最显著的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0%以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个别省区外,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季风源流基本上分为两个,即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其影响下,由南而北依次出现赤道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以及寒温带季风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由于与其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冬夏冷热源的势力差异,引起了高原近地面四周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高原季风。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其主要表现在热量与水分的时间变率明显;气温与降水的季节性波动很大。我国气温的年较差多达10~30℃,其中华南、云贵等地为10~20℃,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黄河流域为30℃左右,甘肃——新疆北部在40℃以上,普遍高于同纬度世界其他地区。我国降水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降水相对集中于每年的4月~9月,冬春则雨雪稀少。有部分地区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左右,其中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超过85%。降水的年变率也很大,大致北纬30°以南的江南多雨区,降水量年变率在10~15%之间,降水较少的北部与西北内陆一般降水变率大于30%,有些干旱内陆盆地的降水变率高达50%以上。
气候是自然界的主要组成因素之一。我国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气候通过水热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了各地区土壤、植被、水文条件乃至地貌等的形成与分布。它跟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形成了我国各地复杂纷繁的自然景观特点。特别是季风气候,使得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组合协调,因而十分有利于发挥水热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生产力。寒潮、梅雨和台风是我国常有的几种特殊天气过程,它们的形成、发展以及活动路线与强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