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zhongguo de turang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母质以及植被等的空间变化复杂多样,再加上人类的长期垦殖,这些对土壤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我国土壤资源极为丰富,土壤类型十分繁多。除极地苔原土、热带黑土以及热带荒漠土外,世界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在我国基本上均有分布。三江平原、长白山河谷地带的白浆土,黄土高原上的黑垆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青藏高原的高山寒漠土等都是在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发育而成的特有土壤类型。我国的主要土类约有54个,亚类130多个,结合植被类型,我国土壤基本上可划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以及耕作土壤等系列。各类土壤大致呈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等规律分布。我国土壤发育古老,形成过程悠久。在地形、气候、生物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基本特点是成土与风化过程由西向东逐渐增强,粘化和富铝化过程由北而南逐渐增加,有机质积累率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土壤盐基饱和度以及pH值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等。
森林土壤系列主要指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土壤类型。由于水、热组合条件,植被等成土因素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点,土壤类型由南而北依次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以及漂灰土等。砖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诸省的南部以及海南岛和西藏南部地区,是一个在热带森林环境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其典型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等。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成土过程中化学风化及淋溶作用十分强烈,土层中富铝风化壳深厚。土壤全剖面均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剖面深厚,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为1~3%。我国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有三种,即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北亚热带的黄棕壤。赤红壤主要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及闽东南、台湾中南部地区,是一种在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由砖红壤向红壤过渡的中间地带性土壤。红壤分布面积较广,包括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台湾省的山区坡地,云贵高原北部,四川盆地南缘地区,是在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典型亚热带土壤类型。红壤剖面深厚,层次分明,表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约1~5%,中层为红色和棕红色的淀积层,质地粘重,底层为网纹层,呈红、棕、黄、灰白等混合色,网纹层是红壤的重要标志。全剖面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富铝化过程略较砖红壤弱。此外在中亚热带海拔较高、多云雾以及干湿不分明的地区,如贵州、广西的高原山地,四川北部和长江以南的丘陵缓坡,有黄壤分布。黄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反应,大体为黄色或鲜黄色。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是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过渡性土壤,土壤兼具有棕壤中的淋溶与粘化作用和南方土壤中的富铝化过程,层次分明,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我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暖温带的棕壤、温带的暗棕壤以及寒温带的漂灰土等。棕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地区的山地丘陵区,典型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影响,土壤中具有强烈的粘化作用及淋溶、淀积作用,土层深厚,具有典型的棕色粘化淀积层,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暗棕壤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典型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茂密,残落物盐基含量丰富,土体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漂灰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代表性植被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气候寒冷湿润,地下永冻层广布,土壤发育层次分明,主要可分为腐殖质层、灰化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其中灰化层呈白色,无结构,是由于森林残落物经分解淋溶作用、硅或石英在土壤中富集而成的,灰化层是漂灰土的主要标志。
草原土壤系列大致呈经度地带性规律排列,由东而西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等土壤类型。草原土壤主要是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与草本植被环境下形成的,多集中分布在我国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黑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的山前波状台地平原上,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土壤中腐殖质层深厚,自然肥力极高。黑钙土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两侧的丘陵山麓,其主要特点是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呈黑色,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溶液呈中到碱性反应,腐殖质层以下是由钙镁碳酸盐构成的钙积层,自然肥力很高。栗钙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是温带半干旱和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典型地带性土壤。与黑钙土相比,栗钙土由于分布地区气候更为干旱,植被更为稀少,因而有机质含量稍低,钙化过程较强烈。栗钙土剖面浅薄,呈强碱性反应。其分布区是我国典型的温带草原,畜牧业较为发达。棕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北部等地,是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表层腐殖质层呈褐棕色或淡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呈碱性到强碱性反应。棕钙土既具有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如一定的腐殖质积累和钙积过程,又反映出荒漠土的某些性状,如盐分和石膏的积累。
荒漠土系列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盆地的山前戈壁滩地带、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表现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等特点。荒漠土一般沙性强,多含砾石,表层有浅灰色多孔状结皮,腐殖质含量低 (一般为0.1~0.3%),盐类聚积作用强烈,下层多有石膏层和坚硬的盐盘层分布。根据母质和生物条件的差异,荒漠土系列主要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等土壤类型。
耕作土壤是指自然土壤受到人类的长期耕种而不断演变发育所形成的土壤,主要包括旱作土壤和水稻土壤。旱作土壤又分为旱耕地和水浇地两种,多分布在我国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其中旱耕地主要分布在灌溉不便的阶地和岗地区,如耕作黑土、栗钙土、黑垆土、黑麻土、灰麻土、灰板土、棕板土、黄垆土、黄僵土、黄刚土、紫黄泥土等; 水浇地则主要分布于灌溉条件较好的冲积平原地区,如澄土、五花土、黄淤潮土、青黑潮土、青沙潮土、潮砂泥土等。水稻土在我国分布面积相当广阔,但以南方最为集中,主要类型有鳝血蚕砂土、乌坭土、坭肉田土、大眼油砂土和鸡粪油砂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