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资源zhongguo de tudi ziyuan
土地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❶土地面积辽阔,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折合9.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亚洲面积的1/4,与整个欧洲面积大体相当,仅次于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我国领土南北直线距离5500多公里,跨越纬度约50°,国土范围内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多种热量带。同时,我国又处在欧亚大陆东南部,具有十分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土东西距离达5200多公里,横跨62个经度。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依次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再加上我国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各种地形分布齐全,各地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我国土地资源复杂多样的总体格局。从土地资源的数量及结构状况看,我国有耕地994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4%;林地1219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草地330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4%;城镇工矿用地670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内陆水域及潮滩290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同时难以利用的石骨裸露地、沙漠、戈壁、寒漠、永久性积雪及冰川等合计3490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总的来看有利于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❷山地多、平地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包括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则相对较少。如以海拔高度为标准进行计算,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海拔500~1000米的地区占19%,1000~2000米的占28%,2000~5000米的占18%,海拔超过5000米的占19%。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山地一般坡度陡,高差大,土层薄,宜耕性差。与平地相比,山区土地的适宜性单一,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特别是山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开发利用不当,则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平衡的破坏。但我国广大山区却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利于山区林木的生长及土特产品等多种经济的发展。然而,山区的交通运输十分不便,致使山区经济的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
❸绝对数量虽多,但相对数量却十分有限。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耕地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第四位;天然草地占世界的9.5%,居第三位;有林地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2%,居第八位。但因我国人口数量十分庞大,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草地等不仅低于许多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下表)。
❹空间分布不平衡,地区间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如东南季风区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集中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但所拥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林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两区森林面积占到全国的50%以上;草地集中在西北部、北部等干旱与半干旱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六省区的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总数的93.3%。我国各地区由于水、热、肥等条件的配合不同,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东南半壁是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区和家禽饲养区。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因干旱少雨,戈壁、沙漠、盐碱地面积大,土地生产力较低。青藏高原则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日照充足,但热量有限,土地利用难度大,生产力水平低。
❺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不足。在我国土地总面积中,有沙丘、荒漠、戈壁以及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等人类不易利用的土地共计3.49亿公顷,约占我国土地总数的36.3%。同时,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土地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与利用,留至今日可供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所剩无几。据估计,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约1.2亿公顷,其中宜林地占2/3,即0.8亿公顷,可供农牧业用地约0.4亿公顷,而其中可供耕作的仅0.2亿公顷,表现出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
世界部分国家人均土地资源对照表(公顷/人)

资料来源:据1989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为1986年数,其中中国为1987年数。
由此可见,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城镇、工交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一矛盾会日趋尖锐。
中国的土地资源Zhongguo de tudi ziyuan
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全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尤以亚热带和温带所占面积为大,光热条件比较优越。经过长期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水热条件充足,开发历史早,尤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集中连片,广东韩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平原分布也较集中。在一些大小河流沿岸及丘陵坡地,耕地呈小片和条状分布。西部地区耕地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西北绿洲、西南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除成都平原耕地面积较大外,其他地区均较分散。林业用地分布范围很广,包括森林用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森林以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川滇西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最为丰富,东南丘陵低山区以人工林为主。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等地,其中草原占草地面积的80%,可利用的草原占草原面积的70%。陆地淡水水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域。在我国土地资源中还有不少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盐壳、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我国土地资源总的特点是:
❶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见下表)。
❷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我国耕地、森林和草原面积的绝对数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0%,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的27%。且土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在分布上具有固定性,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工交事业的发展,必然使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愈加尖锐。
❸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显著,以大兴安岭—鄂尔多斯—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界,其东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水域和工交、城乡居民用地的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都很高。西部地区大部分为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土地利用程度很低。在东部地区内,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北方以旱地为主,约占全国旱地的85%;南方以水田为主,约占全国水田的93%。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还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差异,尤其以西南、藏南地区和西北一些山区最明显。
❹土地后备资源有限。我国现有荒地面积10 800万公顷,其中宜农荒地仅3 535万公顷,占荒地面积的32.7%,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6.9%;林业用地26 743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766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8.6%,相当于现有森林面积的6.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新开垦荒地与减少的耕地面积基本持平,且新开荒地往往是需经改造的坡地、劣地,被征用的地则多是良田平地。因此,对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珍惜每一寸土地将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表
土地类型 | 面积 (万公顷) | 占国土总面积比重 (%) |
耕 地 荒 地 林 地 草 地 淡水水域 | 9 567 10 800 26 743 40 000 1 664 | 10.00 11.25 27.86 41.67 1.73 |
工交、 城乡 建设用地 | 约6 700 | 7.00 |
注:
❶本表数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计算。
❷由于土地类型不全,加起来不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