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山zhongguo de mingshan
是反映我国旅游资源东方文化与自然景观交融特色的最重要一部分地域实体。我国现在以立法形式确定的风景名胜区,其中不少是属于名山景观。这些名山有的是属于山岳性质,海拔高度在千米以上;有的属低山和丘陵,海拔仅有几十米。可见名山划分标准并非决定于绝对高度,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所谓名山乃是具有美感的、以典型山地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它一般拥有“景”、“僧”、“史”、“宝”四项标志,“景”指风景,通常名山风景都是优美的,除了突出某种景色的单体美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综合美,即融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可见“景”是形成名山的前提、基础,是名山内涵的决定性因子。“僧”指僧尼、道徒等宗教信仰者集中的寺庙、道观。因为宗教活动地方,大部是山水景观幽雅的场所,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无寺不名”就是这一道理。“史”是指历史,如有历史事件发生,有历史人物遗迹,包括其故里、住宅、陵墓、书堂、题刻、诗赋和古今战场等。除了“正史”、“史实”之外,还有在民间传沿的“野史”、“传说”、“掌故”、“神话”等。“宝”,指山上有宝藏、名特产、名花木等。总之,有了上述这些内容,就具备了名山成名的基本要素。
名山不仅有特定的含义、标志,而且有多种功能、价值和类别。名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反映时代的属性。历史上的名山不一定永恒存在;今日的名山不一定历史就有。可见我们在研究名山时,必须运用发展的、历史的观点,重点揭示某名山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名山的审美观指它的美学形象和美学特性。如由山、水、林、草等构成的自然美,包括形象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等;形象美又可分出雄险美、险峻美、端庄美、格局美、怪诞美等。人们按照传统的山水审美观,一般将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概括为:雄、奇、险、秀、幽、旷等美学形象特征,每座名山都由这些基本形象,按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空间综合体。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名山的价值观,指在科学上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这种科学上的典型性,深刻地反映和渗透于研究和认识地球发展史、地质变迁、自然地理规律等学科领域中。如桂林山水风光,是世界上罕见的喀斯特景观发育形态,如彩叠山、伏波山、象鼻山等,对研究喀斯特学和喀斯特地貌学都有典型的科学意义。武夷山、丹霞山等有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黄山、华山、天柱山等有造型优美的花岗岩山岳景观;峨眉山、太白山、贡嘎山等因地层齐全、构造典型和动植物种类丰富,而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天然生物园”。名山的历史观,指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如泰山、嵩山、恒山、五台山等,在秦汉以前就已开发,还有不少名山开发历史均在二三千年以上。名山的这一特点,无不给它们留下丰富的文化景观和遗迹,如古建筑、宗教文物、摩崖石刻和大量历史人物活动遗迹等。这些众多的人文景观内容,使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典型的科学研究价值。被人们誉为“历史文化宝库”。总之,名山是自然产物,有的又是历史文化遗存;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宝库。它具有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价值。名山的类型,以海拔高度分有5000米以上的极高名山;海拔3500~5000米的高名山;海拔1000~35000米的中名山;海拔500~1000米的低名山;海拔500米以下的极低名山。以相对高度分有山体相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坡度大而陡峻、主峰明显、群峰簇拥的高名山风景;山体相对高度在千米以下、主峰不甚明显的低名山风景。按名山山体景观形态分,有孤峰型、双峰型、多峰型以及柱状型、平顶型、浑圆型、尖峰型、象形型等。按名山形成时代分有历史名山和现代名山;按名山级别分有国家级、省市级和地方级名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