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明确指出: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这一论断,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在这一论断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基础上得出的。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在贫穷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开放,学习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经验,与各国开展经济技术交流。邓小平指出: “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要加快发展,必须与世界各国加强联系。我们对外开放的突破,首先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始。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取得很大成功。兴办经济特区以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把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最后,又开发开放浦东,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省会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的对外开放,分为三个层次,即对发达国家开放,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在内容上不仅是经济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在时间上,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国策; 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他明确指出: “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可能放弃,甚至于不可能放慢。”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因此,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下去,“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邓小平指出: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由于闭关锁国,近代中国日渐衰落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人欺侮。“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他还指出: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2页)这些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外开放。
邓小平是在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以后,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他指出: “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9页)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互补,加之我们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世界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胆借鉴,吸引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地看到它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而忽视了它可以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和态度,大胆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对外开放政策,不会使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开放固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消极的影响,但这并不可怕,消极因素同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相比,毕竟非常小。邓小平指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2日)他还指出: “多吸引外资,外方固然得益,最后必然还是我们自己得益。”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因此,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政权牢牢的掌握在人民手中,这就可以保证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指出: “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了,等到那一天,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发展得更强大了,更不怕冲击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了。”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2日)
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出,我们有闭关自守而长期落后的历史,也有被外国侵略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因此,我们要求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中国人民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民族、国家利益的苦果,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