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乌丙安教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全书24万字,分5部分:绪论、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书中引用和分析了大量少数民族民俗资料,是研究学习民俗学的重要书目,是研究民族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004 中国民俗学
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社会科学。19世纪中叶始创于英国。在中国,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研究发展于19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初主要研究民谣,始于北京大学。1928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刊,民俗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民俗学研究几乎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一般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民歌民谣、巫符咒语、饮食服饰、住宅用具、工艺技术、行为规范、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传统节庆、宗教迷信、娱乐游戏等内容。民俗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传播、继承的,其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某些调整。民俗学与民族学关系密切,在理论上互相辅助、互相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俗学研究得以长足的发展。50年代后期,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与此同时,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也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相继成立。一些地区的博物馆还建立了民俗学部或举办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一些有关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相继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