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中国星名
中国对恒星的命名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约前15世纪至12世纪)。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已有“鸟”和“大火”等星名。以后被命名的恒星越来越多。其中许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古代称恒星为“星官”,每个星官包含的星数不等,少则一颗,如“天狼”、“天官”;多则数颗至数十颗,如“羽林军”有45颗星;也有少数星官中的星,另有专名,如北斗星官中的7颗星。三国时陈卓于公元270年前后汇总甘德、石申、巫咸三个学派的观测结果,共得283个星官,1464颗星。二颗以上的星官,每颗星有编号,如大陵星官包括8颗,“大陵五”是其中第五颗星。经明代肯定下来的星官名和星名被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星名体系。清初根据西方传入的星图、星表,增添一些“增星”和南极附近的星座。乾隆时出版的《仪象考成》(1757)载有星官300个,3083颗星;道光年间的《仪象考成续编》,星数增至3240颗。中国古代星官和恒星的对应关系,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