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旅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杂志是中国国家旅游局主管、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旅游期刊(月刊),有旅游与休闲、自然与探险、线路评介、银屏漫游、新装备、野外传真、探险俱乐部、汽车俱乐部、发现者等近20个栏目,其中,旅游与休闲版块以服务性为主,自然与探险、人文地理两版块突出独家报道。
《中国旅游》以海外来华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国内外广大旅游企业界人士。
《中同旅游》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设有发行网络,在全国上百个四、五星级酒店摆放,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主要航线航班的乘客将免费欣赏《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为国际流行大16开本,全部采用进口铜版纸彩色精印,中英文对照,规格285X210mm。全球发行同际连续出版物证书号:ISSN1005-331X。国内统一刊号:CN11-3424/K。
地址: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B座415-416室
邮编:100005
电话:86-10-65272124 传真:86-10-65239748

☚ 北京晚报   环球 ☛
中国旅游

001 中国旅游

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古代旅游 从远古起,人们即有旅游活动。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旅游可称为古代旅游。这一时期旅游的特征是: 参加旅游活动者基本限于帝王、贵族、官僚等统治阶级的成员。著名的私人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漫游为主。也有一些旅行家,肩负公务或接受委托,从事探险和考察,以及进行国际交往、宗教交流、航海访问等活动。这些旅游活动对于中外友好往来和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先秦时期,舟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道路、邮传和馆舍制度的建立,为旅游活动创造了方便条件。此时期的旅游主要为天子巡游和其他人的政治和商务旅行。传说黄帝曾神游五山;夏禹治水时为踏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周穆王爱好旅游,足迹遍及西北和华北。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间的外交活动和说士的游说奔走极为活跃。如孔子曾周游列国,苏秦、张仪则以“合纵”、“连横”之说游说诸侯。此时的商务旅行也比较活跃,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出现许多周游天下的大商人,如著名的陶朱公(范蠡)即曾往来南北。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大一统的境域和沟通全国的交通网,为旅游提供更好的条件。秦始皇曾大力修筑“驰道”、“直道”、“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驿路网,并曾五次大巡游,几乎周览全国。汉武帝也爱巡游,喜射猎,曾登泰山封禅,到海上求仙,旅游之规模空前浩大。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是学术考察旅游的先驱,他遍踏西汉版图,为写《史记》广泛搜集资料。张骞出使西域,直达中亚和西亚,开辟了通往西方的陆上交通线,因中国丝绸多经此运往西方,故被称为“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宗教旅游以佛教徒云游为主,东汉明帝时,曾派蔡谙去西域,迎来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驮回佛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一些士人愤世嫉俗,往往把注意力从社会转向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此时尽管南北分裂交通不畅,但也常常外出旅游。从而士人漫游应运兴起。南朝的谢灵运便是著名的漫游者。此时期,佛教兴盛,宗教旅游也更趋发展。东晋的法显,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并留学15年,是中国僧人到印度的先驱。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交通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都城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城市,到中国来的外国使者、商人、留学生络绎不绝。隋代开凿的大运河,除漕运之利外,也是旅游的黄金水道。隋炀帝三次经运河游江都 (现扬州)。文学家李白、杜甫、柳宗元都爱漫游四方。另外,由于唐代佛教鼎盛,国际宗教旅行出现高潮。唐朝僧人玄奘、义净曾去印度游学求法;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传去律宗;波斯僧人阿罗本将景教传入中国;还有日本、新罗、高丽许多僧人来唐。频繁不断的国际宗教旅游,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这一时期,也有很多普通中国人去海外旅行或移民海外,以至旅居海外的华侨长期保有“唐人”的称呼。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各级官吏借出差之机,大搞旅游。为此,开平元年(907)梁太祖执政时,曾专门下诏制止用公款旅游。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但科学技术大有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使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的海上交往得到发展。商务旅行活跃,很多商人由海路来到中国,福建的泉州成为当时的国际海港。海上运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途径。内陆旅游此时也有发展,汴梁(今开封市)和其他城市的繁华地区,大小旅店林立,反映了旅游的盛况。士人漫游者以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为代表,他们都作有许多纪行的诗文。元代,疆域空前扩大,人们的游踪也更为遥远。当时的国内旅游家,首推丘处机。他应元太祖忽必烈的招聘,走了4个年头,写出 《全真西游记》。元代实行优待商贾政策,在交通要道、码头附近、名山胜境都设有旅店,保证了商务旅游的繁盛。汪大渊则是著名的出国旅游者,先后两次下“东洋”和“西洋”,将见闻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当时来华旅游者有阿拉伯的白图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著名旅行家。明清(至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交通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明代为了扩大对外交往,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横跨印度洋,驶向红海和非洲大陆。入清后,因厉行“海禁”,使中外海上交往一度衰落。但明清时期,国内旅游十分活跃,以学术考察旅行最为突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戏剧作家汤显祖、地理学家徐霞客,清代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等,通过考察旅行,学术上获得丰硕成果。至于中外交往,虽有阻碍,也仍然有所发展。明朝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许多耶稣教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以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影响较大。清代严禁本国人放洋下海,却难以阻止其他国家从海上而来叩关求市。清代皇室旅游规模极大,乾隆皇帝曾六次巡幸江南,堪称帝王旅游迷。
近代旅游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旅游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国际交往的频繁,导致中国近代旅游远比从前为盛。国际旅游日益兴旺,也为中国旅游业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纷纷来华旅行和旅游。中国出国考察学者,旅行家以及出国留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到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留学热”。清政府为培养洋务人才,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欧美各国。戊戌之后,又有大量自费留学生,以去日本者为最多。作为一项专门经营的旅游业,在中国正式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建立,标志中国旅游业的开端。该社于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管理国际、国内旅游业务。
现代旅游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中国旅游业进入现代时期。近四十年来的发展,约可分为创建、停滞、发展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52—1966):建国后的一段时间是现代旅游业的初创阶段,国家着手建立各级旅游机构,确定国际旅游以政治接待、文化往来和民间外交为主。鉴于访华外宾日益增多,1954年正式建立国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14个分社,该管理机构的任务是负责统一接待外宾食、住、行事务工作,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1956年中国国际旅行社与苏联国际旅行社签订《相互接待自费旅游者的合同》,旅游业务随之扩大。与波兰等国也签订了类似的互访合同,并同18个资本主义国家50家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出现重大转移,客源市场更为广泛。1957年国际旅行社总社根据规定的任务,逐渐具备统一管理国家旅游业的职能。1964年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旅游业务、制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统筹安排等,旅游业开始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停滞阶段(1966年夏—1976年夏):我国旅游业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遭到干扰和破坏。初期,从总社到分社,业务停止,旅游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1年召开了旅游工作会议,旅游工作才开始复兴。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为旅游业的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首先是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旅游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负责统一管理全国旅游事业,继而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旅游局,作为管理本地区旅游业的行政机构。此后,有些地市州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设立了旅游局。国务院设立的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国与旅游有关事宜。从1986年起,国家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旅游业从友好接待型转变为经营型,成为新兴的创汇产业。1991年旅游外汇收入达28.45亿美元,为我国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业已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全国有各类旅行社1561家,其中一类社73家。目前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有2130家,其中400余家被评为星级,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旅游行业职工超过150万人。已形成了行、住、食、游、购、娱诸要素初步配套的生产体系。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也有新的进展,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具魅力。国家确定历史文化名城62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4处和全国十大风景名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处。重点旅游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西安、杭州、南京、苏州、深圳等地,以及长江三峡、丝绸之路、广桂昆、江浙沪等重点旅游路线。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重点旅游区的游览项目及游客容量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富有民族及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如民俗、修学、汽车、游船、风筝、武术、登山、漂流、医疗保健等项目。旅游商品发展到5万多个品种。旅游教育发展迅速,教育体系初具规模。全国已有旅游高中等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共266所。其中高等院校68所,中专20所,职业中等学校178所。为旅游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旅游者提供了快速舒适的旅游条件。现有国际航线44条,通达27个国家的37个城市,32条国内航线连结80多个城市。铁路运输开辟了14条短途旅游专列,加强了客流流向和流量管理,并促进旅游区域的兴旺繁荣。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旺盛。1991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3334.98万人,有组织接待海外旅游者496万人,其中外国人271万。1992年全国有825个市县对外开放,约占全国市县的三分之一以上。从1981年起,我国先后在东京、巴黎、纽约、伦敦等地设立了中国旅游办事处,加强了对外宣传,促进国际旅游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崛起。据初步匡算,“七五”期间国内旅游总人数超过10亿人次,回笼货币750亿元,对繁荣地区经济起了很大作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以来,台胞回大陆探亲旅游者逐年增多,截至1990年底达190万以上,给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旅游促进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牵头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相关效益。一批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活跃了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业日益发挥对外开放窗口和民间外交的作用。大批海外旅游者来华旅游考察,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了对外开放,而且也为外商在我国投资和开展其他合作事宜起了牵线搭桥作用。我国旅游业取得的显著成绩,为今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期中必将登上新的台阶。

☚ 概观   古代旅游 ☛

中华旅游辞典/中国旅游大观/中国旅游大全/中国旅游大全/中国旅行指南/中国旅游之最/简明中国旅游交通手册/中国出差旅游手册/实用旅游手册/中国导游知识大全/简明中国旅游住宿指南/中国100名城旅游手册/中国名胜索引/中国名胜大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名胜典故/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名山/中国的名山/中国名泉录/中国的流泉飞瀑/中国名湖志典/中国的名山与大川/中外著名山川湖泊辞典/中国名寺志典/中国新旅游区指南/中华探亲旅游图集/长江旅游大观

☚ 贵州之最   中华旅游辞典 ☛
000080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