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戏剧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戏剧理论 003 中国戏剧理论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即对戏剧原理、本质的研究,对戏剧艺术创造的全面研究和系统性论述。最早可溯源到春秋时代的《乐记》,以《乐记》为代表的先秦综合艺术论是对原始歌舞及先秦“乐舞”的理论概括。中国戏剧学的理论精神与先秦的“乐舞”理论一脉相贯。这是中国戏剧学的渊源,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包括戏剧理论的精神基础。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辉煌时代,自元代前期至明代前期的200年间,对戏剧的认识与研究开始全面展开。比较专门的戏剧论著此时出现,但有的只论及戏曲一个构成成分的具体方面,有的是包含着一些批评意见的戏剧活动史料。如《唱论》论述演唱原则及技法,《中原音韵》研究声律和北曲创作技法。《青楼记》叙录演员生活,《录鬼簿》记载杂剧作家及剧目,古代戏曲理论至此已初见端倪。明代万历年间,戏曲创作出现第二个高峰,戏剧理论和古典戏剧美学也进入成熟期。明代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正式形成并开始系统化。汤显祖、王骥德、李贽的论述表现出中国戏剧理论的特色,即强调中国戏剧的抒情性和高度综合性,强调它的精神实质在于不断追求舞台时空的灵活性、无限性乃至永恒性。李贽对戏曲地位的大声疾呼,徐渭《南词叙录》对南曲的肯定与重视,都是空前的现象。万历、天启年间,在“四大声腔”众音竞美、创作流派各树一帜的同时,出现了对《琵琶记》、《拜月记》的优劣之辩,对中国戏曲本色的争论。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就戏曲创作和改编中的问题进行的争论,在戏曲史上引起过巨大反响。王骥德的《曲律》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元明戏曲创作经验及戏曲学研究成果,提出并阐述了有关戏曲艺术的许多新问题,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研究的高度。清初,以李渔的《李笠翁曲话》为代表对戏曲艺术规律及艺术技巧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清末民初的王国维致力于元杂剧、宋元南戏历史的研究,著《宋元戏曲考》,是研究中国戏曲史这门学科的完整的开山之作,揭示了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评价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王国维的戏曲研究,宣告了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终结。中国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中,完整的戏剧史专著甚少,但有关的戏剧历史的论述和资料却很丰富,散见于一些考证著作及一般历史著作中,也散见于各种专著和杂著。戏剧评论的样式灵活多样,除了专著品评、作品选评外,还有专文综述、剧本评点以及杂文小品、日记、书简中的随评。一种论著或一则曲话中,往往是纪实、评戏、述史、理论、谈法浑然一体,挥洒自如。读者可在不同的理论层次上进行剖视与思索。关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剧本创作中的 “情理”关系、戏剧结构的地位、表演创作中的情感体验、角色创造等问题,都是古代戏剧理论中长期探讨的课题,从诸多古籍中不难找出这些理论问题的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思想干扰,戏剧理论研究的发展比较缓慢,理论落后于实践。粉碎“四人帮”后,戏剧理论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可喜的景象,截至1983年底出版的戏剧理论著作约有200种,研究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对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理论史、戏剧美学、编剧理论、导演表演艺术、著名剧作的舞台艺术、地方戏曲史、戏曲音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戏曲部分)知识的丰富性抑或学术研究的科学性都代表了现阶段国家的水平。《中国戏曲通史》在阐述戏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戏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戏曲艺术推陈出新等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1984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了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评奖活动。近年来关于戏剧观念的讨论,清除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发展话剧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戏曲评论的复苏帮助解放了长期被禁锢的传统剧目,并引起外国朋友研究中国戏曲的内外特征与运动规律的兴趣。当前,戏剧理论研究面临着突破和深化,特别是在深入认识戏剧艺术本体、认识戏剧与观众、戏剧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有待于出现一个切实的跨跃。 ☚ 中国戏剧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