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当代散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当代散文 013 中国当代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散文创作,成就似不及诗歌和小说,但也有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由于宣传报道的实际需要,报告文学(又称文艺通讯、特写、纪实)有了突出的发展,并与新闻媒介结姻,其影响和成就都大大超过传统的抒情纪事散文。建国之初,关于朝鲜战争的报道最引人注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轰动一时,他的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也曾引起强烈的反响。稍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报告文学反响最热烈,华山的《童话的时代》、李若冰的《柴达木盆地》、柳青的《王家斌》等,都生动地反映了火热的建设景象和英雄的建设者。反右和“大跃进”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浮夸风的干扰,报告文学的影响一度削弱。60年代初期,随着形势的好转,又出现报告文学的创作高潮,其中最有感染力的作品是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叙写,如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佟希文的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都曾给广大读者以激励和鼓舞。传统的抒情纪事散文在50年代中期以后也出现繁荣局面,老舍、巴金、冰心等老作家续有新作,杨朔、秦牧、刘白羽、碧野、何为、杨石、吴伯箫、曹靖华等都曾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柯蓝、郭风的散文诗也赢得许多读者的喜爱。60年代兴起的国际题材散文,以杨朔、袁鹰、黄钢等人的作品为其代表,不仅受到读者欢迎,并进一步开拓了散文创作的领域,扩大了散文的影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论时事、砭锢疾的杂文在建国后显得比较消沉,但在60年代初期也曾有所复苏。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夏衍、唐弢等人的《长短录》等,都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作品很快便受到批判,对《三家村札记》的声讨更成为十年动乱的开场锣鼓,引来对文艺界的空前浩劫。杂文自然难于生存,其他各体散文乃至整个文坛,都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摧残。在历史发展新时期,散文也同其他文体一样,呈现出全面的繁荣。率先在散文界传报春讯的,仍然是影响最广的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柯岩的《奇异的书简》等,不仅涉足科学领域,塑造了著名科学家的生动形象,更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经历,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也歌颂了爱国主义情操,颇能催人奋起。近年关于领袖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长篇报告文学迅速崛起,以深挚的感情、开阔的视野、多极的视角作史传式、全景式纪写,为读者打开了眼界、拓宽了心胸,也为散文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笔法。传统的抒情纪事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更为深沉浑厚,表达出历史的反思、心灵的震颤、深刻的剖析和热烈的希望,老作家如巴金的 《随想录》、孙犁的《芸斋漫笔》等,年轻的作家如贾平凹的散文等,或真挚醒豁,或明哲通脱,或诡秘朴实,都是极耐咀嚼的精品。其他样式的散文也趋于复兴,睽违许久的随笔、漫谈式作品也大量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全面繁荣。《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杂文报》等专门性报刊的创办,更显示出散文创作的蓬勃生机。 ☚ 中国当代诗歌 中国当代小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