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 005 中国广播电视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1923年初在上海开设的无线电公司的广播电台(当时名为“空中传音”)。同年,美国新孚洋行又在上海创办了一座。以上两座电台的开办主要不是为了政治宣传,而是为了推销第一次世界大战剩余的无线电器材,发射功率仅50瓦,不到半年就停止了广播。1924年5月,美国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第三座。发射功率由100瓦增至200多瓦,办有新闻、音乐、广告和市场商情等多种节目,共播出5年多,是中国境内第一座较为正规的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始于1926年10月,是北洋军阀政府官办的,设在哈尔滨。1928年1月,北洋政府又在天津、北京、沈阳等地办了几座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广播电台。北洋政府起初规定无线电器材属军用品,不许私设。1924年8月又公布法令,允许民间出售和安装无线电收发机,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1927年3月诞生了第一座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广播事业初具雏形的初创阶段。1927年,国民党继中央通讯社和 《中央日报》之后,1928年8月1日在南京办了它的中央广播电台。到1932年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1927至1937年,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地方势力在一些省、市共创办广播电台20多座,组成了以其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广播宣传网。1928年12月,国民党政府公布《广播无线电台条例》,次年8月又公布《电讯条例》,允许民间私营广播事业。中国私营广播电台迅速发展,到1937年,共55座。其中有商业性的,教育性的,还有宗教性的,半数以上设在上海,以上海的福音广播电台最大,发射功率1000瓦。从1928年国民党建立中央广播电台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9年中,中国广播事业有较大发展。据1937年6月统计,全国有官办和私营广播电台共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此外,在上海、北平还有五、六座外国人办的广播电台。为了加强对广播事业特别是私营台的控制,国民党于1936年2月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之后又颁布了几个关于广播的法令,规定各台必须事先编制节目表,送指导委员会审查,广播内容不得违反国民党的规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3种不同的广播事业。在国统区,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国民党军政机关陆续迁到武汉,武汉广播电台、武汉短波广播电台和长沙广播电台接替了原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中央广播电台1938年3月在重庆恢复播音。第二年,国民党又在重庆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对国外的短波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办有多种节目,分别使用汉语和英、德、法、日、俄等语种播音。抗战后期,驻华美军还在成都、桂林等地办了几座以驻华美军为对象的广播电台。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严密控制广播事业,以作为它的重要喉舌。早在1925年7月,日本就在大连建立了广播电台。1932年4月在长春设立了伪满洲国的广播中心——新京放送局。到1944年,东北地区已有日伪广播电台25座。另外还建立了伪上海广播无线电监督处、伪华北广播协会和南京汪精卫汉奸政权的伪中国广播事业建设协会等机构,分别控制了东北、华北和南方各地的一批广播电台。汪伪政权不准许民办广播电台。日本侵略者严厉取缔短波收音机,不许沦陷区人民收听外地广播。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开始接收日伪广播电台,同时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官办、民营广播电台。到1947年9月,国统区共有广播电台101座,其中由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直接管辖的41座。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广播电台迁往台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是1940年底建立的。这年春天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经过大半年的努力,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试播。呼号为XNCR,意为新中国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仅300瓦,台址在延安西北20多公里王皮湾村的山沟里,山窑洞作机房和播音室。开始只有一名女播音员两名编辑,没有自己单独的编辑部,稿件由新华通讯社的广播科供给。由于设备简陋,不断发生故障,断断续续播出了两年,1942年底中断,1945年8月恢复,9月5日正式播出。恢复广播后,节目有所增加,各类节目逐渐齐全。恢复播音前后,中共还先后在哈尔滨、抚顺、通化和张家口等地建立了广播电台,成为中共的第一批广播电台。1946年6月,内战开始,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新华台几次转移并改换名称。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撤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到延安东北90公里的瓦窑堡,3月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中共中央的报刊均已被迫停刊,所以无线电广播在宣传上发挥了很大作用。3月底,胡宗南部队到了瓦窑堡附近,陕北台转移到太行山麓的河北省涉县沙河村。1947年4月1日开始播音。9月11日首次开办了英语广播节目,这是中共广播史上最早的外语节目。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北,到了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新华广播电台也迁到西柏坡附近,5月23日开始播音。1949年3月25日随中共中央到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6月初,与新华社分开,成为独立的新闻单位,6月20日起开办了第二种外语——日语广播节目,还开办了对国外华侨的厦门话、广州话、潮州话新闻节目。这是该台最早开办的汉语方言广播。6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至今。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还从1946年9月起开办了晋察冀台(张家口)、邯郸台、东北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共40座。1949年6月30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定,各地所设广播电台一律统称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10月1日,北京新华台作了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各地电台同时转播。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11月20日即作出规定:“新中国之广播事业,应归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的广播电台均为党的宣传机关,属于党领导下的国家事业单位。中国的电视事业始于1958年。这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开始试验广播,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向北京地区播送黑白电视节目。同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12月哈尔滨电视台试播。1959年到1961年,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先后开播。陕西、辽宁、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电视台。到1971年,全国已有32座电视台。1973年,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先后试播彩色电视。中国电视事业真正的大发展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9年,全国已有电视台442座,全部播送彩色节目,人口覆盖率为75.4%。1987年另有有线电视系统3000多个。1984年,中国通讯卫星上天以后,西藏、新疆开始通过卫星接收和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现在一个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全国性电视网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渐完善。 ☚ 中国通讯社 报刊 ☛
中国广播电视 239 中国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部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82年7月创刊,在北京出版。向国内外读者宣传中国广播电视方针政策,评介广播电视节目,报道国内外广播电视状况,介绍广播电视知识。以广播电视工作者和广大听众、观众为对象,有专业问题的探讨,也有一般知识的介绍,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新闻战线 国际新闻界 ☛
中国广播电视 107 中国广播电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主办、广播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月刊。1982年创刊。该刊主要内容是评价广播电视各种节目,报道国内外广播电视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听广播、看电视的各种知识;反映听众、观众的意见和要求;回答读者提出有关视听方面的问题。在增强思想性的前提下,注意知识性、趣味性。 ☚ 电影 中国电视报 ☛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的综合性刊物。1982年7月在北京创刊,月刊,1987年公开发行。该刊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报道广播影视改革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介绍广播影视事业的成就,交流实践经验,探讨理论问题,评介节目和影片,传播视听知识与国内外信息,反映观众、听众的意见和要求,介绍广播影视界的人物。开设有:探求、评论、采风、人物述林、海外掠影、视听评议、影视故事、知识宫、文摘、信息、画廊等专栏。 ☚ 中国记者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00000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