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山詹圣恩,号三山,清福州人。詹廷潮次子。善仕女,兼能花鸟草虫。 三山sān shān(字)徐行可,明代人,青城山道士。 三山sān shān见“蓬莱”。许浑《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三山未有偷桃计,四海初传问菊名。曹邺《寄嵩阳道人》: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刘威《赠道者》:道帔轻裾三岛云绿髯长占镜中春。 三山 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以有三峰得名。 ☚ 济西 石头 ☛ 三山sān shān神话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李贺《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三山 三山sānshān━━ 指海上方丈、瀛洲、蓬莱三神山。唐·李白《怀仙歌》:“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另见93页“三山”条。 ☚ 九嶷 三丘 ☛ 三山 三山sānshān━━ 福州的别称。宋·曾巩《道山亭记》载,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称。元·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另见69页“三山”条。 ☚ 三刀 三川 ☛ 三山泛指仙境。宋李清照《渔家傲》词: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山同“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 二曰蓬壶,则蓬莱也; 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全唐诗》三七王绩《游仙四首》之一:“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又二八二李益《登天坛夜见海》:“仙钟撞撞近海日,海口离离三山出。” 三山sān shān见“三座大山”。 三山sān shān古代神话说东海有三座神山,漂流无根,上帝下令叫巨鳌背着,才免于流走: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独立名。(五十·1175)按,这是林黛玉一首七绝诗谜中的句子,谜底书中未见。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域部 > 山川 > 三神山 > 三山 三山 sānshān “三神山”的省稱。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仙境宫觀 > 三神山 > 三山 三山 sānshān 即三神山。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蘇軾《奉和陳賢良》:“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鰲。”清·黄遵憲《和沈子培同年》:“縹緲三山信徐市,横縱六里聽張儀。” 福州市【同义】总目录 三山榕城福州市榕海 三山 三山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称。以旧福州城内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乌石山)、北有越王山得名。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 闽 榕城 ☛ 三山 016.三山(p26.1)义项一,首项书证题作:旧题晋王嘉拾遗记高辛。 ☚ 七祖 三淖 ☛ 三山 三山在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西南太湖中,为一大二小的山岛。大岛名三山,二小岛称泽山、厥山。相传春秋末吴妃姊妹三人在此各居一山,因而得名。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建有三峰寺。山上原有十景之胜。现存者有姑亭、板壁峰、迭石、十二生肖石、看炉石、牛背岩等。有“小蓬莱”之称。 ☚ 洞庭西山 宝带桥 ☛ 三山 三山古称参山。在今莱州市城北25公里,战国、秦、汉时帝王在此祭祀“八神”中第四神“阴主”。这里三峰突立、俯临大海,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如今是全市最大的渔港,盛产莱州大蟹,地下藏金丰富。 ☚ 十道志 三齐 ☛ 三山古山名。在山东掖县北。战国、秦、汉时帝王于此祭祀“八神”中的第四神“阴主”。“三”一作“参”。 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南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