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最初参加的有鲁迅、冯乃超、阳翰笙、孟超、夏衍、潘汉年、蒋光慈、郑伯奇、钱杏邨、田汉、李初梨、殷夫、柔石等50余人,后陆续发展至270余人,并先后在北平、东京两地设立分盟,在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成立小组。在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夏衍、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后来担任常委的还有茅盾、柔石、胡风、以群、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政府的破坏和镇压,柔石等五烈士在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但“左联”在白色恐怖下顽强战斗,先后创刊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学月报》等。“左联”成立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在“左联”的各种刊物上探讨了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创作问题,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发展了革命文艺创作。由于受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不少作品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 艺术剧社   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新文学社团。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发起人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赤、钱杏邨、洪灵菲、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其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宣告“左联”要“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反对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声明“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鲁迅在成立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指出“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当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成立大会上选举鲁迅等七人组成常委执行委员会。
“左联”除将鲁迅主编的《萌芽》和原太阳社的刊物《拓荒者》作为机关刊物外,还陆续出版了《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改组或接办了 《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左联”成立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也出现了“左联”组织或分支部,先后吸收盟员270余人,和其它左翼文化团体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蓬蓬勃勃的左翼文化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在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也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左联”同国民党的暴行作了坚决的斗争。
“左联”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一些成员冒着生命危险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文艺论著。如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瞿秋白翻译了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不少文艺论著。在创作方面,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影响巨大者有鲁迅的杂感和以神话、传说、史实为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蒋光赤的《咆哮了的土地》等。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如丁玲、张天翼、殷夫、叶紫、沙汀、艾芜等。
1935年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全国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1936年初,“左联”自动解散。

☚ 新月派   中国诗歌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最初的盟员有50余人。鲁迅、田汉等7人为常务委员,另有候补委员2人。1930年11月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文艺大众化,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第三种人”等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批判与斗争。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1936年春,为适应抗日救亡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437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现代文艺团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初期领导人为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后来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夏征农、徐懋庸等也相继担任过领导工作。“左联”内设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历任党团书记为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北平、日本东京还设立了“左联”分盟。鲁迅是“左联”的旗手。该组织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倡导革命文学,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特别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因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左联”于1935年解散。

☚ 太阳社   中国诗歌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zhongguo zuoyi zuojia lianmeng

简称“左联”。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组织。1932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早在1928年,一批革命作家就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论争,到1929年秋,论争基本结束,双方的观点逐渐取得一致,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党指示原太阳社、创造社和鲁迅及其在鲁迅影响下的三方面作家联合起来,成立革命作家的联合组织,以共同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这一指示很快得到贯彻,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代表三方面作家开始进行筹备工作。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
大会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委员,后来“左联”的领导机关改称为执行委员会,并且还建立了党、团领导组织,冯雪峰、丁玲、周扬等人担任过领导工作。“左联”成立大会还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在大会上,鲁迅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左联”还在北平、东京设立分盟,在一些城市也设立了小组。“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显示了党对革命文艺工作领导作用的不断加强。
“左联”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左联”创办了大批的刊物,它的机关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此外,还秘密出版了《文学导报》、《文学》等。
“左联”成员经常参加各种革命团体,从事各种革命实际工作。1930年底,“左联”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许多成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更多的成员参加了实际的革命斗争。面对不断兴起的左翼文艺运动,国民党当局通过颁布各种法令条例、查禁封闭书店、拘捕杀戮作家等恶劣手段,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广大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象“左联五烈士”那样为革命文艺事业而献身。
“左联”也很重视理论和批评工作。鲁迅、瞿秋白、周扬等作家在这个时期译介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在广大左翼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左联”还编辑出版了“文艺理论小丛书”(陈望道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冯雪峰主编)和“文艺理论丛书”等三套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丛书。同时,“左联”成员还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思想武器,先后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倡导者、“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派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此外,“左联”也很重视探索文艺的大众化道路,曾先后三次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在创作实践方面,“左联”作家也获得了大丰收。鲁迅的杂文和《故事新编》,茅盾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以及丁玲、蒋光慈、张天翼、叶紫、沙汀、艾芜等人的小说,都以思想艺术上的新拓展而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
不过,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左联”也不可避免地犯了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错误,在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品公式化、概念化表现很明显。1936年3月,为适应抗日新形势的发展,建立更广泛的文艺统一战线,“左联”宣告解散。

☚ 春柳社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为一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团体。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左联”的主要成员由原 “太阳社”“创造社”的成员组成,其主要领导成员有: 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左联” 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社会进步文化人士 一同起来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推动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左联” 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已开始走入成熟阶段。它根据“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发展状况和经验,进一步制定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宗旨,建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小组,系统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提倡文艺的大众化。“左联”还创办了 《前哨》、《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巴尔底山》、《世界文化》等报刊,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倡导革命文艺创作,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和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并积极扶持文学新人,壮大革命文学队伍。“左联”为推动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春,为了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停止了活动,但 “左联”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远占有光辉的一页。

☚ 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   中国诗歌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参加者主要是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初期有50余人,其后逐渐发展。主要领导人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制订了文学理论纲领,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提倡文艺大众化,同国内外进步文艺运动和团体加强了联系。陆续创办《拓荒者》、《前哨》、《萌芽月刊》、《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对团结进步作家,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成立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成立大会。“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新阶段。最早的成员有50多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对左联的工作很具指导意义。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的联合组织。其理论纲领明确提出“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在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委员会的领导。左联从成立起,就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但仍具有坚强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除上海总盟外,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参加左联的成员,从文化工作者,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左联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和《文学新地》等。各地区组织也有各自的刊物。左联很重视理论批评工作,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和“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批判和斗争,并以机关刊物为主要园地,展开了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 春柳社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 “左联”。1928年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 (英语音译 “普罗利塔利亚” 意为 “无产阶级”。) 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前苏联的 “托普” (全称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 “纳普” (全称 “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 和 “革命文学国际局” 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 (阳翰笙)、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 (夏衍)、潘汉年、周全平、洪灵菲、戴平方、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 (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修 (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
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题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演说,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他对左联工作提出四点意见: “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选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 “左联” 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人们习惯称为 “左联五烈士” 的李伟森 (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但左联仍顽强战斗,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 (又称北方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参加左联的成员,也不限于文化工作者,还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
左联的领导机构,起初是常务委员,后改执行委员会 (或两者同时并存),设秘书处,有行政书记负责日常工作。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出版部、创作、批评委员会、大众文艺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等。担任过左联领导工作的,除成立大会选出的常务委员之外,后来还有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在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 (简称 “文委”) 的领导。左联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1930年11月,左联派萧三作为代表参加在前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 《萌芽月刊》、《拓荒者》 (二刊系援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 (第2期改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文学新地》 等等; 还秘密发行了 《秘书处消息》 和 《文学生活》; 并在 《时事新报》副刊 《青光》 主办 《每周文学》。另外有外围刊物 《文艺新闻》。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有 《文学杂志》、《文艺月报》 等。东京分盟办有 《东流》、《新诗歌》、《杂文》(后改名 《质文》)。左联盟员以个人名义编辑的刊物有 《无名文艺》 (叶紫、陈企霞)、《文艺》 (周文、刘丹)、《春光》 (庄启东、陈君治)、《中华日报》 副刊 《动向》 (聂绀弩)、《译文》 (鲁迅,后为黄源)、《太白》、《新小说》 (郑君平,即郑伯奇) 等。左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有会刊《新诗歌》。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 “新月派””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 及 “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 《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 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 《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 《呛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育下,涌现出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
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不少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出现了还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 太阳社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大革命失败后,一大批作家和文化工作者陆续聚集到上海,继续从事进步文化事业。他们从事的事业成为国民党反动当局实行文化“围剿”的目标。为了团结国内的左翼作家,1930年2月,共产党组织出面委托冯乃超、钱杏邨、冯雪峰等筹备成立“左”联。经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及一些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努力筹办,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在成立会上通过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方针;决定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选举鲁迅、夏衍、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后补委员。在会上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他强调革命作家要警惕忽“左”忽右的倾向,要扩大战线,团结更多的力量。“左联”的成立,表明中国革命的文学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了,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之后,“左联”逐渐发展,相继在北平、天津、日本东京等地建立了分部,出版了《萌芽》、《前哨》(后改为《文学导报》)、《世界文化》、《拓荒者》、《北斗》、《文学月报》、《大众文艺》等刊物,有组织有计划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从事马克思主义论著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批判各种错误的文艺思潮,开展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大争论,从而促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的领导骨干和专业作家,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35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了和这一形势相适应,争取和团结更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于1936年初,“左联”宣布自行解散。

☚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zhong guo zuo yi zuo jia lian meng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also called Left League (a revolutionary literary group founded in Shanghai in1930,its main members were Shen Duanxian,Hong Lingfei,Qian Xingcun and so on)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由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田汉等五十余人发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鲁迅在会上作了重要的讲话,强调作家要接触社会实际,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要坚韧不拔,并提出应把为工农大众作为共同目的,扩大阵线,培养新战士。大会选举了鲁迅、沈端先、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左联”的建立,对团结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推动革命文艺的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和粉碎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的文化“围剿”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左联”宣布解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