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004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由少数民族戏剧工作者运用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戏剧形式和本民族语言 (有少数是混用汉语)反映本民族生活、并以本民族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的戏剧。它包括属于戏曲形式的剧种,如侗剧、布依剧、藏剧、白剧、傣剧、僮剧,也包括建国后新生的话剧、歌剧形式的剧种,如藏语话剧、鲜语话剧、维语歌剧、蒙语歌剧等。中华民族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戏剧文化亦然。在中国戏剧百花园里,有众多的奇葩异卉是少数民族戏剧。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10多个民族产生过20多种民族戏剧艺术。而其中将近半数的剧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戏剧。1958年文化部制定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包括戏剧工作方针,50—60年代涌现出一些有才华的民族剧作家。1962年,云南省举行了民族戏剧会演,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后,少数民族戏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体裁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反映生活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阔丰富,艺术形式也渐臻成熟。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少数民族戏剧有的从无到有,如满族的新城戏、彝族的彝剧、蒙古族的蒙古剧、苗族的苗戏等;有的则从旧到新,如藏族的藏剧、侗族的侗戏等;有的则从不发达到逐渐成熟,如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布依族的布依戏等。少数民族戏剧内容概言之有三类:1. 以描写纯真爱情为主题的古装剧、神话剧、传统剧;2. 以讴歌民族英雄为主旨的新编历史剧、历史故事剧;3. 以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人为主旋律的现代戏。少数民族戏剧的东方文化色彩和明朗旷放的风格,显示出原始美、粗犷美、风韵美。这些戏剧对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对给予少数民族同胞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审美教育,对加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兹将少数民族剧种撮其大者简介如次:藏剧:产生最早,历史悠久,在西藏境内甚为流行。用藏族语言演唱,有唱、舞、韵、白、技、表等六功和戴面具与化妆两种演法。演出分 “顿” (开场白)、“雄”(正戏)、“扎西” (祝福迎祥)三部分。在广场演出,代表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云南壮剧: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产生于清代中叶。唱、白,壮语、汉语兼用。行当齐全,扇子功有20套,武功有10大套。剧目约在1000出以上,代表作有《螺蛳姑娘》等。傣剧: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起源于山歌对唱,后形成为歌、舞、剧三者相结合的戏剧形式。代表剧目有《娥弁与桑洛》等。广西侗戏: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区。主要唱腔有 “平调”、“哭板”、“仙腔”,不分幕分场,剧情进展主要靠唱词,吸收侗歌、侗舞来丰富表现力。代表剧目 《珠郎娘美》拍成电影。 ☚ 中国戏剧理论 分类概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