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选》
戴密徵编译
伽利玛出版社,巴黎,1962年出版,570页。本书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戴密徵(保尔·德米埃维尔)主持编译,由前北京法一中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道尔蒙、前北京法国巴黎大学汉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奥迪尔·卡唐马克等十多位专家参加翻译。全书共有:诗经、楚辞、汉诗、汉唱诗(乐府)、晋诗、南北朝诗、南北朝唱诗(乐府)、隋诗、唐诗、唐及五代唱诗(词)、宋诗、宋唱诗(词)、金元诗、元唱诗(词)、元唱诗(曲)、明诗、清诗、清唱诗(词)十八章。
在楚辞、汉诗中,选择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大司命》、《河伯》、《山鬼》、《国殇》五首,宋玉的《九辩》,及刘邦的《大风歌》。苏武的《哀歌》,张衡的《四愁诗》、王粲的《七哀诗》、阮籍的《咏怀》等。魏晋南北朝和隋时期选译了左思的《咏史》,陶潜(渊明)的《咏荆轲》、《归田园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鲍照的《拟行路难》;隋代杨素的《赠薛播州》,薛道衡的《昔昔盐》,孔绍南的《落叫诗》等。每首诗后附有作者简介和注解。
编译者在序言中,首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诗体、格律、音韵做了详细阐述,说明中国古代诗歌基本是第二、第四,有时是第一韵的二行诗,一般重叠为四行诗。音韵有严格规定,格律有时是规则的;有时是不规则的。接着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做了简明评介。说明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四行诗,中国古代不朽著作——《诗经》中就有四行诗。稍后,约在四世纪,在长江中游,中国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极为不同的,用字意为叙事的形式诗—赋,实际上赋是无固定格律的诗。楚国的赋(辞)还传播到中国长江中游以外的地方,并取代了旧的四韵诗。汉代设乐府,由采集来的民间歌谣或吸收了民间歌而创制了叫做乐府的诗,这是中国最早的唱诗。唐代,过去的汉乐府曲已废弃,格律已和音乐脱离,人们把不是为诗作的曲调运用于新的五律、七律格律诗、特别是传播到平民中当代一些大诗人的四行诗。汉代当地音乐,被东亚、中亚、印度、印尼、朝鲜带来的音乐弄乱,需要与之适应的词。就这样,产生了具有柔和而多样音律的词。唐代末期诗歌,由于经济分散,商业和城市生活的发展而有了革新。到宋代,词的技巧日益完善,辛弃疾、晏殊、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名家辈出,宋词和唐诗、元曲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译者认为,要揭示出中国诗歌的发展进程,研究它的形式和题材是费力而无益的,只有把诗歌重新放进中国的整个历史、特别是思想史中,才能最好地把握住它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