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科学,但其许多重要思想的形成却有久远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可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最突出的是如何正确处理 “天人关系” 问题。一是提出 “天人合一” 的思想,主张 “财 (裁) 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人类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参见辞条 “天人合一”)。二是天、地、人 “三才”的思想。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古代 “三才” 理论也是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形成的。如最早的经典性论述 《吕氏春秋·审时》 中提到: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即把农业中的 “天” (包括气候、四时、季节)、“地” (包括地形、地势、土壤) 和 “人”(农业生产的主体) 等多种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以及在运动中实现协调的系统整体。我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思想,包括“三才” 思想的建立,是我国宝贵哲学思想的历史遗产,几千年来对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当代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思想渊源。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的历史遗产中,在这方面有比较丰富的论述。一是提出要保护自然资源。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文王时期,所颁布的 《伐崇令》 中,就规定了“勿坏屋,勿填井,勿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把 “勿伐树木,勿动六畜” 与“勿坏屋,勿填井” 并列,重视保护自然资源。二是提出要在合适的时间去利用自然资源。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著名的 “时禁” 思想。如 《逸周书·文传》 中提出 “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孟子·梁惠王上》 强调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 ·王制》 中也提出 “于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都指出无论林木资源和渔业资源,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利用,才能保证人们对它的宽余享用。
运用自然界生态运行发展生产的思想。
❶我国历史上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从生物之间的 “相生相克” 关系上,已经感知到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 “食物链” 关系的存在。晋代学者嵇含在其所著的 《南方草木状》 中,已经记载了用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做法。
❷重视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利用返还。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充分认识了用地必须养地,保护土地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 《周礼》 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 “自然土壤”和 “农业土壤” 的区分,把 “万物自生” 的地称作 “土”,而把 “人所耕而树艺” 的地称作 “壤”。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使用土地后对农业用地灌水、施肥等规范性的传统农业技术措施。宋代以后的农学家,总结提出了 “地力常新” 的理论。如 《陈敷农书》 中就有必须治理土壤,合理施用肥料,如果土地使用得当,就能使之 “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 的论述。
❸利用生物的互用互养关系进行生产设计。我国历史上这方面一个突出的成就是 “稻田养鱼”。历史资料记载,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四川一带,就开始了稻田养鱼。后来唐朝的刘恂在其 《岭表异录》 中又概括评价了这一做法在生态和经济上的多方面效益。他叙述说: 当人们买鱼子撒在稻田中养鱼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乃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我国古代的这些思想萌芽,为现代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