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古代欲求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代欲求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们的物质欲望和对满足欲望的追求的理论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在先秦诸子中,道家认为欲望是危害社会和个人的祸根,主张“无欲”或“寡欲”。但道家也承认,人们为了生存,也需要“实其腹”、“强其骨”,因此反对的是基本物质需要之外的欲求,提倡“知足不辱”。儒家的孔子(前551—前479)与孟子(约前372—前289),都强调用伦理道德规范欲求,认为修养道德是减少欲望的最好办法。荀子(约前313—前238)认为,欲求矛盾是由于“欲多而物寡”引起的,只有实行“明分”,即按封建等级关系进行分配,才能使欲求矛盾得到合理解决。他还从理论上把欲与求相区分,认为欲是天性赋予的,而求则是人的主观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导欲论,主张以礼义来引导和制约欲求,使人们的物质需求符合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他还指出,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物质手段是“两者相持而长”的关系,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2) 西汉时期,董仲舒(前179—前104)继承发展了孟子的寡欲论,把情欲看做是恶的根源,主张用人的善性来控制情欲。这种观点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观点。但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认为,求富欲是人生来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本性,他主张顺应人们的求富欲来发展社会和经济。(3) 成书于魏晋时期的《列子·杨朱》提出纵欲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享乐,主张不惜名声和性命去“恣口之饮”、“肆情于色”,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享乐思想。(4) 宋代李觏(1009—1059)反对儒家传统的欲求观,但仍主张用礼制制约欲求。程朱理学则发展儒家的正统欲求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认为天理是“仁义礼智之总名”,是人们“生而有之者”,其中包括了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欲望;人欲指非生存所必需的欲望。陈亮(1143—1194)、叶適(1150—1223)等功利学派则反对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也是人性所固有的,而非外来的。(5) 明代的李贽(1527—1602)和清代的王夫之(1619—1692)、戴震(1724—1777)等也反对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天理存于人欲之中。他们对正统欲求思想的批判,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对启蒙思想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