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画: 一 |
二 画: 二 十 丁 七 人 八 九 |
三 画: 三 土 大 万 小 口 山 千 川 子 |
四 画: 天 云 木 五 太 牙 止 少 中 水 内 午 牛 丹 乌 六 丑 双 |
五 画: 玉 甘 左 右 龙 平 归 田 四 生 仙 白 瓜 冬 玄 半 加 圣 |
六 画:托 地 耳 过 百 至 芎 夹 当 肉 舌 竹 血 冲 冰 灯 安 导 异 阳 防 如 红 |
七 画: 麦 芙 苍 芦 苏 两 连 苁 芩 杞 利 何 角 冻 辛 沙 补 阿 陈 附 |
八 画: 青 苦 奇 虎 明 固 知 金 鱼 泻 泽 参 |
九 画:珍 封 荆 柏 柳 栀 牵 鸦 香 复 保 独 烂 活 济 穿 神 养 退 除 结 |
十 画:珠 真 桔 桃 换 柴 逍 铁 透 胶 凉 益 消 调 离 润 通 桑 |
十 一 画: 理 推 接 黄 救 爽 硇 萆 蛇 银 猪 麻 羚 清 绿 续 |
十 二 画: 散 葱 硫 雄 紫 喉 舒 普 温 犀 疏 |
十 三 画: 感 蜂 锡 解 |
十 四 画: 碧 蔓 酸 蜡 鼻 精 漱 滴 |
十 五 画: 增 樟 镇 熟 |
十 六 画: 薄 颠 整 磨 |
十七画以上: 黛 礞 蟾 麝 齆 |
|
一号扫风丸(经验方): 大枫子 薏苡仁 荆芥 苦参 白蒺藜 小胡麻 苍耳草 防风 白花蛇 苍术 白附子 桂枝 当归 秦艽 白芷 草乌 威灵仙 川芎 钩藤 木瓜 菟丝子 肉桂 天麻 川牛膝 首乌 千年健 青礞石 川乌 知母 栀子 |
一阴煎(《景岳全书》): 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 甘草 牛膝 熟地黄 |
|
二圣散(《喉科紫珍集》): 胆矾 僵蚕 |
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 雄黄 白矾各等分 |
二阴煎(《景岳全书》): 生地黄 麦冬 枣仁 甘草 黄连 茯苓 玄参 木通 |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橘红 白茯苓 甘草 |
十灰散(《十药神青》): 大蓟 小蓟 莲叶 侧柏叶 茅根 茜草根 大黄 山栀子 棕榈皮 丹皮 |
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黄芪 肉桂 |
丁香丸(《备急千金要方》): 丁香 甘草 细辛 桂心 |
七珍散(《奇效良方》): 人参 石菖蒲 生地黄 川芎 防风 辰砂 薄荷 |
七叶一枝花酒精(经验方): 七叶一枝花头30克浸于75%酒精100毫升,一周后取其清液备用。 |
七福饮(《景岳全书》): 人参 熟地黄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枣仁 远志 |
七 散(《良方集腋》): 血竭 麝香 冰片 乳香 没药 红花 朱砂 儿茶 |
人中白散(《外科正宗》): 人中白60克 孩儿茶30克 黄柏 薄荷 青黛各18克 冰片2克 共研细末,先用温汤漱净, |
吹药在疳上, 日用六、 七次。 |
人参固本丸(《景岳全书》): 人参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
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黄芪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五味子 远志 陈 皮 生姜 大枣 |
人参紫金丹(《整骨新法要旨》): 人参 丁香 五加皮 甘草 云苓 当归 骨碎补 血竭 五味子 没药 |
人参平肺汤(《景岳全书》): 人参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白茯苓 菟丝子 杜仲 北五味子 白术 巴戟 半夏麯 |
当归 橘红 牛膝 破故纸 益智仁 葫芦巴 炙甘草 石菖蒲 |
八仙散(《咽喉秘集》): 人中白30克 大黄46克 石膏15克 玄参30克 黄芩42克 玄明粉20克 僵蚕10克 瓜硝24克 |
轻粉3克 研为末,炼蜜和锭,每重6克,舌津化下。 |
八珍汤(《正体类要》):川芎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 党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
八宝丹(《疡医大全》):珍珠 牛黄 象皮 琥珀 龙骨 轻粉 冰片 炒甘石 |
九一丹(《医宗金鉴》): 熟石膏27克 升丹3克 共研极细末。 |
九黄丹(《中医外科学讲义》1960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制药香 制没药 川贝母 石膏 红升 腰黄 辰砂 炒月 石 三梅 |
九味羌活丸(《此事难知》): 羌活 苍术 防风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
|
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 飞滑石 白通草 白蔻仁 竹叶 厚朴 生薏仁 半夏 |
三石散(经验方): 制炉甘石90克 熟石膏90克 赤石脂90克共研细末, 麻油调敷。 |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炙甘草 干地黄 白芍药 麦门冬 阿胶 生牡蛎 生鳖甲 生龟板 |
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黄连 川芎 黄柏 赤芍药 甘草 黄芩 栀子 薄荷(后下) 青皮 花粉 射干 金银花 当归 玄参 |
三黄二香散(《温病条辨》): 大黄 蒲黄 雄黄 麝香 冰片 |
三黄洗剂(经验方): 大黄 黄柏 黄芩 苦参 各等分共研细末, 上药10~15克, 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 |
三黄散(《疡医大全》): 生地黄 蒲黄 牛黄 冰片 |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 杏仁 甘草 生姜 |
土茯苓合剂(《中医外科学讲义》1964年版): 土茯苓 金银花 威灵仙 白癣皮 生甘草 苍耳子 |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黄柏 知母 熟地黄 龟板 猪脊髓 |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 山药 熟地黄 杜仲 当归 山茱萸 枸杞子 炙甘草 |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生白芍药 阿胶 生龟板 干地黄 麻仁 五味子 生牡蛎 麦门冬 炙甘草 生鸡子黄 鳖甲 |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
万花油(成药): 方药略 |
万灵丹(《医宗金鉴》): 茅术 首乌 羌活 荆芥 川乌 乌药川芎 甘草 石斛 全蝎防风 细辛 当归 麻黄 天麻 雄黄 |
小陷胸汤(《伤寒论》): 黄连 半夏 瓜蒌实 |
小降气汤(《医林绳墨》): 紫苏 台乌 白芍药 陈皮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
小蓟散(《外科证治全书》): 小蓟 百草霜 黑蒲黄 香附 |
口疳中白 (经验方): 人中白60克 儿茶30克 黄柏9克 青黛9克 冰片1.5克 薄荷6克 共研极细末,用喷粉器喷入, 每日4~5次。 |
山甲角针汤(《咽喉秘方集》): 桔梗 甘草 防风 僵蚕 荆芥穗 薄荷 穿山甲 归尾 皂角针 川芎 白芷 升麻 红花 乳香 金银花 |
千金漏芦汤(《医宗金鉴》): 漏芦 枳壳 朴硝 大黄 甘草 麻黄 黄芩 白蔹 连翘 升麻 |
川硝散(《医宗金鉴》): 朴硝1.5克 真紫雪0.6克 食盐0.3克上药为细末。 |
子药(《喉科秘旨》): 明朱砂1.8克 硼砂15克 梅冰片1.5克元明粉15克 |
|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生地黄 五味子 当归身 天门冬 麦门冬 柏子仁 酸枣仁 人参 玄参 丹皮 白茯苓远志 桔梗 |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 钩藤 生石决 栀子 黄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茯神 |
云南白药(成药),方药略 |
木舌紫舌方(《疡医大全》): 黄连 连翘 山栀 黄芩 木通 荆芥 薄荷 牛蒡子 甘草 灯芯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天葵子 |
五 汤(经验方): 党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薏苡仁 麦门冬 黄柏 知母 甘草 |
五白汤(经验方): 白附子 白蒺藜 白芷 白术 白敛 党参 镇阳 |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
五宝散(《医宗金鉴》): 石钟乳12克 朱砂3克 琥珀6克 珍珠6克(豆腐内煮,半炷香取出) 冰片3克各研极细和匀,用药6克, 另加飞罗面24克, 再研和匀, 磁罐密收。 |
太乙膏(《外科正宗》): 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生地黄 士木鳖各60克 阿魏9克 轻粉12克 柳、 槐 |
枝各100段 血余30克 东丹1200克 乳香15克 没药15克 麻油5斤 除东丹外, 将余药入油内煎熬至药枯, 滤去渣滓,加入东丹, 充分搅匀成膏。 |
牙痛散(经验方): 荜拨 细辛 高良姜 白胡椒 白芷 冰片 薄荷 雄黄 |
止血散( 杂病源流犀烛》): 血竭(另方有血胶香 松香 白芷)共面掺敷 |
少阴甘桔汤(《医宗金鉴》): 桔梗 甘草 川芎 黄芩 陈皮 玄参 羌活 升麻 葱白 柴胡 |
中和汤(《医宗金鉴》): 白芷 桔梗 人参 黄芪 藿香 肉桂 甘草 白术 川芎 当归 白芍 麦门冬 生姜 大枣 |
水蛭蜜(经验方): 生水蛭 约20条, 蜂蜜适量, 以浸过药物为度, 放2~3天, 待水蛭溶化于蜜中便可使用。 |
内托汤加减(经验方): 生黄芪 党参 双花 当归 熟地黄 鹿角 白芍 白术 茯苓 怀牛膝 川芎 熟附子 甘草 |
午时茶(成药): 方药略 |
牛黄生肌散(《外科大成》): 牛黄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黄连 没药 儿茶 硼砂 冰片 |
牛黄青黛散(《医宗金鉴》): 牛黄 青黛各2克 硼砂6克 朱砂 人中白(煅)各3克 龙骨(煅)6克 冰片2克 共研细末。 |
牛黄散(《寿世保元》): 牛黄 冰片 朱砂 雄黄 青黛 牙硝 黄连 黄柏 硼砂 |
牛黄解毒丸(《证治准绳》): 牛黄 甘草 金银花 草河车 |
牛蒡麦冬汤(《咽喉指掌》): 葛粉 牛蒡子 麦冬 荆芥穗 防风 川贝母 杏仁 桔梗 羌活 连翘 当归 柴胡 甘草 芦根 |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丹皮 栀子 |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 人参 黄柏 细辛 桂枝 附子 黄连 干姜 当归 川椒 |
六味汤(《喉科秘旨》): 桔梗 生甘草 薄荷 荆芥 僵蚕 防风 |
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 山萸肉 泽泻 淮山药 牡丹皮 茯苓 熟地黄 |
六神丸(《雷氏方》): 成药 方药略 |
丑药(《喉科秘旨》): 雄黄3克 梅冰片1.5克 胆矾0.6克(火煅) |
双柏散(经验方): 侧柏叶60克 大黄60克 黄柏30克 薄荷30克 泽兰30克 |
双解通圣散(《医宗金鉴》): 防风 荆芥 当归 白芍 连翘 白术 川芎 薄荷 麻黄 栀子 黄芩 石膏 桔梗 甘草 滑石 |
双解贵金丸(《医宗金鉴》): 生大黄 白芷 |
|
玉烛散(《儒门事亲》):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大黄 芒硝 甘草 |
玉锁匙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西瓜霜 硼砂 朱砂 僵蚕 冰片 |
玉女煎(《景岳全书》)又名养阴清胃煎: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
玉露散(《马氏方》): 芙蓉叶 |
玉露膏(经验方): 芙蓉叶 研成极细末, 以凡士林调成20%油膏 |
玉真散(《类证普济本良事方》): 天南星 防风 等分研细末 |
玉屏风散(《医得效方》): 黄芪 白术 防风 |
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 |
甘露饮(《阎氏小儿方论》): 生熟地 茵陈 枳壳 黄芩 炙杷叶 石斛 天麦冬 生甘草 |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滑石 茵陈 黄芩 石菖蒲 木通 川贝母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蔻仁 藿香 |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甘草 浮小麦 大枣 |
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黄 山药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
左归丸(《景岳全书》): 大熟地 山药 枸杞子 山茱萸 川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板胶 |
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杜仲 肉桂 制附子 菟丝子 鹿角胶 当归 |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生地黄 甘草 |
龙虎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 龙胆草 大生地 生石膏 川黄连 真犀角 黑栀子 板蓝根 鼠精子 知母 僵蚕 木通 玄参 甘草 黄芩 马勃 大青叶 粳米 |
龙荟丸(《杂病源流犀烛》): 龙胆草 芦荟 当归 栀子 广木香 黄连 黄芩 麝香 |
龙眼白盐散(经验方): 龙眼肉一枚 白盐少许 将白盐放龙眼肉上, 贴牙龈痛处。 |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陈皮 厚朴 苍术 甘草 |
归芍天地煎(《证因脉治》): 当归 白芍药 天门冬 熟地黄 |
归脾丸(汤)(《济生方》): 白术 云苓 黄芪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当归 远志 |
田螺冰片滴耳液(经验方): 大田螺用尖刀挑起螺靥, 入冰片末少许,平放瓷盘内,其浆水即从螺窍内渗出。 |
四黄散(《证治准绳》):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滑石 各15克 五倍子7.5克研末。 |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熟地黄 白芍药 当归 川芎 |
四阴煎(《景岳全书》): 大生地 白芍药 麦冬 百合 甘草 沙参 茯苓 |
四生散(经验方): 生南星 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半夏 |
四苓散(《明医指掌》):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
四顺清凉饮(《医宗金鉴》): 赤芍 羌活 连翘 当归 山栀子 甘草 大黄 防风 |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金银花 玄参 当归 甘草 |
四物消风饮(《外科证治》): 生地 当归 川芎 赤芍 防风 柴胡 黄芩 薄荷 甘草 荆芥穗 |
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茯苓 紫苏叶 厚朴 生姜 大枣 |
生肌散(《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制炉甘石15克 滴乳石9克滑石30克 血珀9克 朱砂3克 冰片0.3克 |
生肌散(《焦氏喉科枕秘》): 赤石脂 海螵蛸 龙骨 血竭 轻粉 乳香 没药 朱砂 白芷 文蛤 枯矾 麝香 冰片 |
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当归60克 白芷15克 白蜡60克轻粉12克 甘草66克 紫草6克 血竭12克 麻油500克 |
生盐附子扎方(《冰玉堂验方》): 生盐3克 附子一枚 两味捣烂混和, 扎缚足底心涌泉穴,病重者宜两足俱扎缚。 |
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 穿山甲 天花粉 甘草 乳香 白芷 赤芍药 浙贝母 防风 没药 炒皂刺 当归尾 陈皮 金银花 |
白降 散(《医宗金鉴》): 石膏 硼砂 焰硝 胆矾 玄明粉 冰片 |
白虎汤(《伤寒论》): 知母 石膏 甘草 梗米 |
瓜蒂散(经验方): 甜瓜蒂 黄连 冰片研细末 |
冬青树枝方(《医宗金鉴》): 冬青树枝 童便内浸49日, 阴干研末。 |
玄参贝母汤(《杂病源流犀烛》): 玄参 黄柏 防风 贝母 花粉 茯苓 白芷 半夏 天麻 蔓荆子 甘草 姜 |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
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半夏 桂枝 炙甘草 |
半夏天麻白术汤(《脾胃论》): 半夏 天麻 白术 茯苓 橘红 甘草 生姜 大枣 |
半夏茯苓汤(《金匮要略》): 半夏 茯苓 生姜 |
加减黑膏汤(《喉痧症治概要》): 淡豆豉 薄荷叶 连翘 炙僵蚕 鲜地黄 象贝母 浮萍草 生甘草 鲜竹叶 茅根 |
芦根 生石膏 赤芍 蝉蜕 鲜石斛 |
加味二陈汤(《医宗金鉴》): 法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黄芩 薄荷 生姜 |
加味寻赤散(《经验方》): 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 黄连 黄芩 金银花 连翘 牛蒡子 玄参 桔梗 薄荷 |
加味黄连解毒汤(《焦氏喉科枕秘》): 黄连 黄芩 山栀子 连翘 蒲公英 牛蒡子 板蓝根 葛根 |
加味二妙汤(《医宗金鉴》): 生黄柏 苍术(米泔浸炒) 牛膝 槟榔 泽泻 木瓜 乌药 当归尾 黑豆 生姜 |
加味四苓散(经验方):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厚朴 陈皮 |
加味清胃散(《寿世保元》): 生地 升麻 当归 丹皮 黄连 犀角 连翘 甘草 |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甘草 干地黄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白芍 |
圣惠方(《疡医大全》): 玄精石6克 牛黄 朱砂 冰片 各0.3克 研细末吹上。 |
|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黄芪 皂角刺 金银花 连翘 炙甘草 桔梗 陈皮 白芷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茯苓 党参 |
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 升麻 甘草 当归 生黄芪 角刺 青皮 |
地黄散(《太平圣惠方》): 生干地黄 赤芍药 柏叶 阿胶 当归 赤茯苓 |
耳灵散(经验方): 冰片1克 玄明粉1克 硼砂1克 硇砂0.3克 分别研极细末, 混合后备用。 |
耳聋左慈丸(《广温热论》): 熟地黄 淮山药 山萸肉 牡丹皮 泽泻 茯苓 五味子 磁石 |
过敏煎(经验方):乌梅15克 五味子10克 银胡10克 苍耳子10克 苍术10克 赤小豆20克 防风15克 当归10克 甘草10克 |
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生地黄 熟地黄 麦冬 百合 芍药(炒) 当归 贝母 生甘草 玄参 桔梗 |
百解散(《医宗金鉴》): 干葛 升麻 赤芍 生甘草 黄芩 麻黄 肉桂 生姜 葱白 |
至宝丹(《阎氏小儿方证》): 成药方药 略 |
芎芷膏(《世医得效方》): 川芎 白芷 |
夹纸膏(《鲍氏经验新编》): 樟脑9克 铜绿3克 猪油适量(先用猪油和药捣烂, 以油纸夹之, 则患处一、 二日翻转再贴, 三至四日一换) |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当归 |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 |
当归连翘汤(《疡医大全》): 当归尾 连翘 川白芷 大黄 甘草 |
当归芍药汤(《金匮要略释义》): 当归 芍药 川芎 茯苓 泽泻 白术 |
肉苁蓉丸(《圣济总录》): 肉苁蓉 石斛 白术 五味子 肉桂 巴戟 防风 人参 茯苓 泽泻 山萸肉 熟地黄 磁石 |
舌衄方(《焦氏喉科枕秘》): 犀角 丹皮 生地 赤芍 黄连 当归 黄芩 山栀子 蒲黄(炒黑) |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 石膏 制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桔壳 甘草 |
冲和散(《杂病源流犀烛》): 苍术 荆芥 甘草 |
冲和膏(《外科正宗》): 紫荆皮 独活 赤芍 白芷 石菖蒲冰麝散(经验方): 黄柏3克 黄连3克 甘草1.5克 鹿角霜15克 玄明粉3克 明矾1.5克 硼砂7.5克 冰片1.2克麝香0.3克 先研黄连、黄柏、 甘草三味,再加入其他各 |
药, 共研极细末。 |
冰 散(《外科正宗》): 玄明粉15克 朱砂1.8克 硼砂9克 冰片1.2克共研极细末。 |
冰连散(经验方): 黄连3克 辛荑花3克 冰片0.6克 共研细末 |
冰糖散(经验方): 冰片 糖等份 |
冰柏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柏叶灰(柏叶晒干, 燃烧落下白灰)6克 冰片0.6克 共为细面 生蜜30克, 调匀, 每饭后漱口后涂患处。 |
灯芯汤(《秘药方》): 大竹叶30克 灯芯一扎 琥珀6克 麦门 冬4.5克 辰砂0.6克 |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芩 黄连 雄黄 山栀子各30克 梅片 麝香 各7.5克 珍珠15克 |
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 |
导痰汤(《济生方》): 半夏 橘红 茯苓 炙草 南星 枳实 |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黄 甘草梢 木通 |
异功散(《疫痧草》): 斑蝥 血竭 乳香 没药 全蝎 玄参 麝香 冰片 |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黄 肉桂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
阳和丸(《重楼玉钥》): 上交桂30克 黑炮姜15克 麻黄9克 共研细末, 炼蜜为丸。 |
阳和解凝膏(《外科证治全生集》): 鲜牛蒡根叶梗1500克 鲜白风仙梗120克 川芎120克 川附子 桂枝 大黄 当归 肉桂 草乌 川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
白芨 乳香(研细末) 没药 (研细末)各60克 续断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各30克 麝香30克(研细末) 苏合油120克用麻油5,000克 先将牛蒡子,白风仙熬枯去渣, 次日, 除乳香、 没药、 麝香, 苏合油外, 余药俱陆续入锅煎枯, 去渣滤净, 称准克, 每油500克,加炒透桃丹210克搅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方取下锅来,将乳香、 没药、 苏合油、 麝香入膏搅匀, 半月后可用。 |
防风通圣散(《医宗金鉴》): 防风 当归 白芍 芒硝 大黄 连翘 桔梗 川芎 石膏 黄芩 薄荷 麻黄 滑石 荆 |
芥 白术 山栀子 甘草 |
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天花粉 黄柏 羌黄 白芷 大黄 紫厚朴陈皮 甘草 苍术 南星 上药研末,用酒调 |
敷 |
如意金刀散(《外科正宗》): 松香 生矾 枯矾 |
红棉散(《外科方外奇方》): 煅龙骨 枯矾各9克 海螵蛸 胭脂各3克烧灰 飞丹6克 冰片0.9克 共为细末 先以 |
棉纸搅去脓后吹之。 |
|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
芙蓉膏(经验方): 芙蓉叶60克 泽兰叶6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黄柏30克 大黄30克 共为极细末, 以凡士林 |
500克, 共调匀成膏, 外敷患处。 |
苍耳子散(《医方集解》): 白芷30克 薄荷15克 辛荑花15克苍耳子8克 研为细末 |
苍耳草膏(经验方): 苍耳草 |
芦荟散(《重楼玉钥》): 芦荟6克 黄柏15克 白人言2克 〔用红枣五枚, 去核, 每枣纳入少量(约0.4克), 火烧存性。〕共研细末。 |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 青木香 乌犀屑 香 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飞) 诃子(煨去皮) 白檀香安息香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拨 各60克 龙脑(研)苏合香油 熏陆香各30克 炼蜜制成药丸(每丸重3克) |
两归汤(《辨证录》): 麦冬 黄连 生枣仁 熟地 丹参 茯神 |
连理汤(《张氏医通》): 炮姜 人参 炒白术 炙草 茯苓 黄连 |
苁蓉滴鼻液(经验方): 肉苁蓉 羊藿叶 当归 桂枝 黄芪各300克 煎水两次,浓缩成浸膏,加石蜡油500毫升, 混合。 |
苁蓉丸(《普济方》):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肉苁蓉 胡粉为丸, 黑豆汤下。 |
芩连二母丸(《外科正宗》): 黄连 黄芩 知母 贝母 羚羊角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熟地黄 蒲黄 甘草 地 |
骨皮 |
杞菊地黄丸(《医级》): 熟地黄 山萸肉 淮山药 茯苓 泽泻 牡丹皮 枸杞子 菊花 |
利鼻丸(经验方): 白芷 川芎 防风 石菖蒲 甘草 菊花 桔梗 藁本 |
何首乌 (《医宗金鉴》): 首乌 当归身 当归尾 穿山甲 生地黄 熟地黄 蛤蟆 侧柏叶 松针 五加皮 川乌 草乌 |
角药(《重楼玉钥》): (别名辛乌散): 赤芍梢30克 草乌30克 桔梗15克 荆芥15克 甘草15克 柴胡9克 赤小豆 18克 连翘15克 细辛15克 紫荆皮30克 |
冻疮方(《梅氏经验新编》): 白蔹 川柏等分研末,酒调搽敷 |
辛荑散(《证治准绳》): 辛荑花 细辛 藁本 防风 白芷 川芎 升麻 木通 甘草 |
辛荑清肺饮(《医宗金鉴》): 辛荑花 黄芪 山栀子 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 枇杷叶 升麻 甘草 |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 玉竹 麦门冬 甘草 桑叶 天花粉 生扁豆 |
补中益气汤(丸)(《脾胃论》): 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
补阴益气煎(《景岳全书》): 人参 当归 山药 熟地黄 陈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 当归尾 赤芍药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
补气泻营汤(《脾胃论》): 连翘 升麻 桔梗 黄芩 生地黄 黄连 蚯蚓 当归 黄芪 苏木 全蝎 人参 白豆蔻 |
甘草 胡桐泪 水蛭 蝱虫 麝香 桃仁 |
阿胶散(《太平圣惠方》): 阿胶 桂心 当归 细辛 龙骨 蒲黄 乱发 |
陈夏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陈皮 法夏 党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
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肉桂 炮附子 |
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附子 |
|
青黛散(经验方):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 各研细末和匀 |
青莲膏(《医宗金鉴》):青黛6克 乳香 轻粉各3克 麝香2克白砒(即人言)0.5克 上药为细末,用香油调稠,薄摊纸 |
上,用锤槌实, 阴干收之。 |
青吹口散(《包氏喉证家宝》): 石膏9克 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0.15克 黄柏0.2克 炒硼砂9克 梅片3克研为细末 |
青蛤散(《医宗金鉴》): 蛤粉30克 石膏30克 生黄柏15克 轻粉15克 青黛9克 共研细末, 先用香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涂疮上。 |
苦酒汤(《伤寒论》): 半夏(洗) 如枣核大14枚 鸡子一枚(去黄) 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置刀环中,安火上, 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 |
苦参汤(《疡科心得集方》): 苦参 蛇床子 白芷 金银花 菊花 黄柏 地肤子 大菖蒲 |
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 藿香 连枝叶研细末 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
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150克 龟板120克(酒炙) 知母30克(酒炒) 熟地黄 陈皮 白芍药各60克 锁阳45克 |
虎骨60克 干姜15克 研末蜜丸, 每丸重9克, 每日服二次。 |
虎耳草液(经验方): 鲜虎耳草叶 洗净后取汁滴耳。 |
明矾散(经验方): 明矾30克 甘遂3克 白降丹0.6克 雄黄1.5克共研为细末。 |
固齿白玉膏(《医宗金鉴》): 官粉30克(研) 珍珠末9克 阳起石(用僵蚕49条、 防风、 当归、 川芎、 牙皂、升麻、青盐、白芷、地骨皮各150克 细辛、藁本各90克 共研粗末, 长流水5碗 同药入锅内, 以桑柴火熬药至3碗, 去渣, 再入砂锅内,煎至1碗,将龙骨、 阳起石煅通红, 入药汁内淬之,如此7次,去药汁,将龙骨、阳起石焙干研末)30克 龙骨60克 象牙末15克 麝香末6克 黄蜡90克 溶化滤净,离火候温,方入煎药合匀,乘热摊纸上,如膏冷,将烫斗烧热仰放,纸铺烫底上摊之,先以温水漱口,将膏剪一条,贴于患处, 闭口勿语。 |
知柏地黄丸(汤)(《医宗金鉴》): 山萸肉 淮山药 茯苓 泽泻 牡丹皮 熟地黄 知母 黄柏 |
金不换散(《疡医大全》):西瓜霜 朱砂 僵蚕 冰片 人中白 青黛 牛黄 珍珠 |
金黄膏(《医宗金鉴》):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 胆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天花粉 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配 |
放20%油膏 |
金 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 淮山药 山萸肉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炮附子 |
金黄散(《医宗金鉴》):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各2500克 胆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各1000克 天花粉4000克 |
共研细末 |
金玉丹(经验方): 雄黄30克 冰片1克 裱蕊纸(稻草与竹子手工方法制成)30克(40×50cm) 制法:雄黄研极细末,撒于裁成条状的裱蕊纸上卷包好,点火焚煅存性(勿烧成灰烬)再加冰片研匀贮用。 |
金蝉脱壳 (《医宗金鉴》): 醇酒1500克 大蛤蟆一个 土茯苓150克 上药浸酒内, 瓶口封严, 重汤煮二炷香时取出。 |
用法: 药酒煮后,需待次日饮之, 以醉为度,无论冬夏,盖暖出汗为效,余存之酒, 次日随量饮之, 酒尽疮愈, 服 |
酒7日后, 禁见风为效,忌发物及房事。鱼鹰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 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毫升相当原干药1克计算, 收集第一次蒸馏液, 再行蒸馏, 以每一毫升相当于干药3克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液, 每1000毫升加入0.8克氯化钠,使溶解, 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 滤液灌装, 以流通蒸气灭菌30分钟备用。鱼脑石散(经验方): 鱼脑石粉9克 冰片0.9克 辛荑6克细辛3克 共研细末 |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石膏 栀子 藿香 防风 甘草 |
泻心导赤汤(《医宗金鉴》): 木通 生地黄 黄连 甘草 灯芯草 |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桑白皮(炒) 地骨皮各30克 甘草3克 |
泽泻汤(《金匮要略》): 泽泻 白术 |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白扁豆 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 |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苏叶 葛根 前胡 枳壳 桔梗 陈皮 制半夏 茯苓 甘草 木香生姜 大枣 |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 附子 |
|
珍珠散(《尤氏喉科秘书》): 龙骨 珍珠 儿茶 海螵蛸 参三七 没药 乳香 降香节 象皮 朱砂 冰片 |
珍珠八宝散(经验方): 赤石脂 制甘石各9克 乳香1.5克海螵蛸9克 血竭 没药 珠粉各1.5克 除珠粉、梅片外, |
上药同研细末, 水飞随晒干后, 再加入珠粉、 梅片, 共研细末, 掺患处。 |
封口散(《证治准绳》): 乳香 没药 儿茶 当归 杉皮炭 麝香 片脑 猪��聍叶 各研细末 |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荆芥 防风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云茯苓 桔梗 甘草 |
柏石散(经验方): 黄柏 石膏各30克 枯矾15克 研为细末 |
柳花散(《医宗金鉴》): 黄柏30克 青黛9克 肉桂3克 冰片0.6克各研细末, 和匀。 |
栀子清肝汤(《医宗金鉴》): 栀子 川芎 当归 柴胡 白芍药 牡丹皮 甘草 石膏 牛蒡子 黄芩 黄连 |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
鸦胆子油(经验方):鸦胆子肉捣烂取油。 |
砂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木香 砂仁 |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 瓜蒌根 当归 红花 甘草 穿山甲 大黄 桃仁 |
保元汤(《博爱心鉴》): 黄芪 人参 甘草 肉桂 生姜 |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
独参汤(《伤寒大全》): 人参 |
独胜膏(《医宗金鉴》): 独头大蒜 杵烂加温, 涂贴冻疮。 |
烂耳散(经验方): 穿心莲粉0.3克 猪胆汁0.3克 枯矾0.6克 研末吹耳。 |
活血止痛汤(《外科大成》): 当归 川芎 乳香 红花 苏木 地鳖虫 紫荆藤 三七 赤芍药 陈皮 落得打 |
活络流气饮(《医宗金鉴》): 又名和中既济汤 苍术 木瓜 羌活 附子 山楂肉 独活 怀牛膝 麻黄 黄柏 乌药 |
干姜 槟榔 枳壳 甘草 黑豆 生姜 |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附子 白茯苓 泽泻 山茱萸 山药 车前子 牡丹皮 官桂 川牛膝 熟地黄 |
穿粉散(《医宗金鉴》): 轻粉(研,隔纸微炒) 穿山甲(炙) 黄丹(水飞过)各9克 共研细, 香油调敷。 |
神效吹喉散(《疡医大全》): 薄荷叶 朴硝 枯矾 青黛 白僵蚕 火硝 白硼砂 黄连 各等分共研末。 |
神仙活命汤(《时疫白喉捷要》): 石膏 生地黄 栀子 马兜玲 龙胆草 玄参 白芍药 黄柏 瓜蒌皮 板蓝根 生甘草 |
神授卫生汤(《医宗金鉴》): 皂角刺 防风 羌活 白芷 穿山甲 大黄 红花 生甘草 天花粉 归尾 乳香 沉香 |
连翘 金银花 生石膏 |
神应消风散(《医宗金鉴》): 白芷 全蝎 人参 |
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 当归 白术 黄芪 人参 白芍药 |
茯苓 陈皮 附子 穿山甲 木香 甘草 川芎 煨姜 大枣 |
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黄芪 当归 茯苓 川芎 半夏 远志 枣仁 人参 五味子 柏子仁 炙甘草 |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生地黄 麦冬 白芍药 牡丹皮 贝母 玄参 薄荷 甘草 |
养阴生肌散(经验方): 煅石膏30克 雄黄3克 蒲黄1.5克青黛6克 薄荷1.5克 甘草0.3克 胆草0.6克 冰片 |
9克 研极细面备用。 |
退肿膏(《证治准绳》): 芙蓉叶 地薄荷 耳草叶 金桐叶 赤牛膝 泽兰叶 大黄 |
除瘟化毒汤(《白喉治法抉微》): 桑叶 葛根 薄荷 川贝母 甘草 木通 竹叶 金银花 生地黄 枇杷叶 |
除温汤(《眼科纂要》): 连翘 滑石 车前子 枳壳 黄连 黄芩 木通 甘草 陈皮 荆芥 防风 茯苓 |
结毒紫金丹(《外科正宗》): 龟板(研末) 朱砂 石决明 各药 研末和匀, 烂米饭为丸, 麻子大。 |
|
珠黄散(经验方): 入中白3克 马勃粉15克 青黛3克 孩儿茶3克 玄明粉1.5克 硼砂3克 薄荷1.5克 黄连1.5克 牛黄0.9克 珍珠末0.9克 梅片0.9克 共研极细末。 |
真君妙贴散(《医宗金鉴》): 荞面2500克 明净硫磺(为末)500克 白面2500克 以上三味共一处,用清水微拌,干湿得宜,压成薄片, 草纸包裹。 风中阴干收用。 临用时研细末, 新汲水调敷。 如皮破血流湿烂者, 用麻油调敷。 |
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
桔梗汤(《伤寒论》): 桔梗 甘草 |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桃仁 红花 |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 大黄 桂枝 甘草 芒硝 |
换肌散(《卫生宝鉴》): 乌梢蛇 白花蛇 蚯蚓 细辛 木鳖子 白芷 天麻 赤芍药 蔓荆子 当归 威灵仙 荆芥穗 |
甘菊花 不灰木 紫参 苦参 沙参 首乌 石菖蒲 木贼草 天门冬 川芎 白蒺藜 炙甘草 胡麻仁 苍术 草乌 |
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 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柴胡 黄芩 栀子 天花粉 防风 牛蒡子 连翘 甘草 |
柴胡栀子散(《证治准绳》): 柴胡 栀子 牡丹皮 茯苓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 甘草 |
柴胡葛根汤(《外科正宗》): 柴胡 天花粉 干葛 黄芩 桔梗 连翘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升麻 |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 白芍药 当归 白术 甘草 薄荷 生姜 |
铁笛丸(经验方): 诃子 麦门冬 茯苓 瓜蒌皮 各300克贝母 甘草 桔梗各600克 凤凰衣30克 玄参300克 |
青果120克 共研细末 荸荠粉250克 为糊制丸,每丸重3克。 |
透脓散(《医宗金鉴》): 生黄芪 穿山甲 川芎 当归 生角刺 |
透冰丹(《杂病源流犀烛》): 川乌60克 大黄 茯神 栀子 威灵仙 蔓荆子 茯苓 益智仁 天麻 仙灵脾 白芷 各 |
15克醋煅 京墨(另研) 麝香各3.3克 蜜和杵干下,丸芡子大 薄荷汁冲温酒下二三丸。 |
胶艾汤(《金匮要略》): 川芎 阿胶 甘草 艾叶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芒硝 大黄 栀子 连翘 黄芩 薄荷 甘草 |
凉 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犀角尖(磨冲) 鲜石斛 牡丹皮 鲜生地黄 薄荷叶 黄连 赤芍药 玄参 生石膏 生甘草 连翘 鲜竹叶 茅根 金叶(冲服) |
凉心散(《医宗金鉴》): 青黛 硼砂 黄柏 黄连(人乳拌晒) |
人中白(人乳拌晒)各6克 风化硝3克 冰片0.6克 研极细末 |
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药 黄芩 赤茯苓 陈皮 红花 甘草 |
益气清金汤(《医宗金鉴》): 桔梗 黄芩 浙贝母 麦门冬 牛蒡子 人参 茯苓 陈皮 栀子 薄荷 生甘草 紫苏 |
淡竹叶 |
益气补肾汤(《证治准绳》):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山药 山茱萸 |
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蔓荆子 黄芪 党参 黄柏 白芍药 炙甘草 升麻 葛根 |
消肿代刀散(《尤氏喉科秘书》): 火硝 薄荷 硼砂 冰片 牙皂 |
消瘀止痛膏(经验方): 木瓜60克 栀子30克 大黄150克 蒲公英60克 地鳖虫30克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共为细 |
末, 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
消痰降火汤(《顾松园医镜》): 贝母 瓜蒌霜 花粉 茯苓 苏子 橘红 枳壳 连翘 黄芩 竹沥 梨汁 |
消瘟汤(经验方): 皂角刺 川姜 防风 白芷 穿山甲 连翘 归尾 乳香 没药 银花 石决明 天花粉 甘草 大黄 |
消瘤丸(经验方): 海藻 昆布 夏枯草 贝母 陈皮 蜈蚣 全蝎 田三七 党参 茯苓 鸡内金 |
消疳理脾汤(《医宗金鉴》): 芜荑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芦荟 槟榔 使君子肉 甘草 黄连 胡连 麦芽 神曲 |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甘草 芒硝 大黄 宫锭(《医宗金鉴》): 血竭 朱砂 胆矾 京墨 蟾酥 麝香 |
润喉丸(经验方): 甘草粉300克 硼砂15克 食盐15克 玄明粉30克 酸梅750克(去核)共研细末 以荸荠粉250克 |
为糊制丸,每丸重3克 |
通关散(《喉科紫珍集》): 牙皂 川芎 |
通气散(《医林改错》): 柴胡 香附 川芎 |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药 川芎 桃仁 红花 老葱 鲜姜 红枣 麝香 |
通明理气汤(《古今医鉴》): 苍术 白术 川芎 陈皮 香附 生地黄 贝母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玄参 木香 |
槟榔 炙甘草 生姜 竹沥 |
通心饮(《医学入门》): 木通 连翘 瞿麦 栀子 黄芩 甘草 麦门冬 灯芯 |
通顶方(《圣济总录》): 胡黄连末 滑石粉各0.3克 瓜蒂为末 七枚 麝香(研末)15克 蟾酥(研)3克 |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 杏仁 沙参 浙贝母 淡豆豉 栀子皮 梨皮 |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 菊花 桔梗 连翘 杏仁 甘草 薄荷 芦根 |
|
理阴煎(《景岳全书》): 熟地黄 当归 炙甘草 干姜 肉桂 |
理中汤(《伤寒论》): 党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
推车散(《重楼玉钥》): 推车虫(即羌螂)炙研极细末, 每3克加入干姜末2克, 两味均研极细末和匀,用时将药末吹入疮孔内, 若孔内有骨, 次日不痛, 而骨自出, 凡吹过周时,而无骨出者, 则知内无多骨也。 |
接骨丹(经验方): 当归尾 乳香 没药 自然铜 骨碎补 桃仁 大黄 雄黄 白芨 血竭 地鳖虫 赤芍药 红花 儿茶 麝香 朱砂 冰片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
黄连膏(《医宗金鉴》): 黄连9克 生地黄30克 当归15克 黄柏9克 姜黄9克 麻油370克 黄蜡120克 上药除蜡外,浸入麻油内, 一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 加入黄蜡, 文火徐收膏。 |
黄连滴耳液(经验方): 黄连120克 枯矾45克 甘油1000毫升 冰片0.6克 先将黄连煎水两次, 浓缩为1000毫升滤 |
过液, 加入枯矾再滤, 然后加入甘油, 冰片即成。 |
黄连油混悬液(经验方): 黄连粉25克 加在75毫升蓖麻油内成25%混悬液。 |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 黄连 黄芩 芍药 鸡子黄阿胶 |
黄连泻心汤(《喉科紫珍集》): 黄连 栀子 薄荷 荆芥 黄芩 连翘 木通 牛蒡子 防风 生甘草 灯芯 |
黄连消毒饮(《医宗金鉴》): 苏木 甘草 陈皮 桔梗 黄芩 黄柏 人参 藁本 防己 防风 知母 羌活 独活 连 |
翘 黄连 生地黄 黄芪 泽泻 当归尾 |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 滑石 通草 茯苓 猪苓 大腹皮 白豆蔻 |
黄芩汤(《医宗金鉴》): 黄芩 甘草 麦冬 桑白皮 栀子 连翘 赤芍 桔梗 薄荷 荆芥穗 |
黄芩清肺饮(《外科正宗》):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黄芩 连翘 花粉 干葛 防风 薄荷 |
黄药方(《杂病源流犀烛》): 蒲黄 硝 硼砂 冰片 薄荷叶 |
黄芪丸(《医贯》): 黄芪 沙苑蒺藜 羌活 黑附子 羯羊肾右为细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40丸, 空心食前, 煨葱盐汤下 |
救唇汤(经验方): 紫花地丁 金银花 白果 桔梗 知母 甘草 |
爽咽汤(经验方): 陈萝卜缨 射干 黄郁金 枳壳 木蝴蝶 枇杷叶 橄榄 金莲花 |
明砂散(《医宗金鉴》): 硇砂3克 轻粉9克 雄黄9克 冰片0.15克 研极细末 |
草薢渗湿丸(《疡医心得集》): 萆薢 薏苡仁 黄柏 赤茯苓 牡丹皮 泽泻 滑石 通草 |
蛇胆川贝末(成药)方药略 |
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淡竹叶 甘草 荆芥 淡豆豉 牛蒡子 芦根 |
银翘解毒丸(成药)方药略 |
猪肤汤(《伤寒论》): 猪肤60克 白蜜30克 白粉(米粉)15克熬成膏状, 每服一匙, 日服3~4次。 |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 |
羚翘解毒丸(成药) 方药略 |
清咽利膈汤(《喉科紫珍集》):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 鼠粘子 防风 荆芥 玄明粉 金银花 玄参 大黄 甘草 |
桔梗 黄连 |
清咽汤(经验方): 金莲花 藏青果 玄参 金银花 桔梗 浙贝母 天花粉 甘草 |
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 生地黄 麦门冬 花粉 白芍药 玄参 茯神 天门冬 桔梗 甘草 知母 |
清咽散(《图注喉科指掌》): 荆芥9克 薄荷9克 炒僵蚕6克 桔梗6克 生粉草6克 防风6克 前胡 枳壳各1克 |
细末煎数滚, 去渣漱咽。 |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 生地黄 犀角 黄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药 玄参 连翘 甘草 牡 |
丹皮 淡竹叶 |
清瘟解毒丸(成药) 方药略 |
清凉饮(《证治准绳》): 黄连 黄芩 薄荷 甘草 玄参 当归 芍药 白蜜 |
清凉膏(《医宗金鉴》) 风化石灰500克清水1000毫升。 |
清胃汤(《医宗金鉴》): 生石膏 黄芩 黄连 生地黄 牡丹皮 升麻 |
清胃黄连丸(《万病回春》): 黄连 生地黄 桔梗 玄参 牡丹 |
皮 生石膏 知母 天花粉 连翘 赤芍药 黄柏 黄芩 栀子 滑石 |
清胃散(《兰室秘藏》): 当归身 黄连 生地黄 牡丹皮 升麻 |
清热饮(《医宗金鉴》): 黄连 生地黄 木通 甘草 连翘 (去心) 淡竹叶 |
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山栀(炒) 石膏(煅) 黄连(姜炒)生地 黄芩 赤芍 引用灯芯水煎服 |
清热解毒汤(经验方): 金银花30克 连翘12克 生地黄9克牡丹皮9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冬桑叶 石膏 麻仁 麦门冬 阿胶 党参 甘草 杏仁 枇杷叶 |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萎仁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 生地黄 玄参 竹叶心 麦门冬 丹参 黄连 金银花 连翘 |
清肝汤(《中医临证备要》): 青蒿 橘叶 薄荷 连翘 苦丁茶 荷叶 |
清眩汤(经验方): 白蒺藜 生龙骨 生牡蛎 白芍药 枸杞子 钩藤 桑寄生 远志 竹茹 茯苓 谷芽 麦芽 |
清疳解毒汤(《重楼玉钥》): 人中黄 川黄连 玄参 牛蒡子 北柴胡 防风 生石膏 犀角(另磨冲服) 知母 生甘草 连翘 荆芥 淡竹叶 灯芯 |
清阳散火汤(《焦氏喉科枕秘》): 升麻 白芷 黄芩 牛蒡子 连翘 石膏 防风 当归 荆芥 白蒺藜 甘草 |
清金散(《医宗金鉴》): 生栀子 黄芩 枇杷叶 生地黄 花粉 连翘 麦冬 薄荷 玄参 生甘草 桔梗 灯芯 |
清宫汤(《温病条辨》): 玄参心 莲子心 竹叶卷心 连心麦冬 连翘心 犀角尖 |
绿豆饮(《景岳全书》): 绿豆90克或120克 加水煮至糜烂, 入盐或蜜少许, 调味, 每日随意服2、 3次。 |
绿云散(《景岳全书》): 黄柏 青黛 |
续断紫金丹(经验方): 当归 熟地黄 吐丝子 骨碎补 川断 制首乌 焦白术 茯苓 牡丹皮 淮牛膝 红花 血竭 |
儿茶 乳香 没药 虎胫骨 鹿角霜 自然铜 |
|
散血膏(《证治准绳》): 耳草叶 泽兰叶各生采杵捣烂冷敷缚刀斧斫磕等处。 |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 干葛 淡豆豉 生姜 麦门冬 干地黄 劳水 |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 葱白 淡豆豉 |
葱白滴鼻液(经验方): 葱白取汁过滤, 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 |
硫磺膏(《外科证治全生集》): 硫磺 白芷 天花粉 水粉 全蝎 芜青 蝉蜕 上药为细末,用麻油一酒杯,黄蜡3克, |
熬匀离火, 方入前药末和匀, 每于临卧时洗面净, 以少许涂面, 勿近眼。 |
雄黄解毒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雄黄 郁金 巴豆 共研细末, 醋糊为丸, 如绿豆大, 每服1.5克。 |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药 处方略 |
紫金锭(《片玉心书》): 又名玉枢丹 成药 方药略 |
紫连膏(经验方): 黄连15克 黄柏15克 生地黄30克 当归30克 紫草15克 冰片3克 凡士林500克 |
紫归油(《外科证治》): 紫草 当归 各等分用麻油熬, 去渣,去火气待用。 |
喉痹饮(《咽喉指掌》): 桔梗 玄参 川贝 僵蚕 前胡 天花粉 牛蒡子 款冬花 连翘 金银花 荆芥穗 甘草 薄 |
荷 鲜芦根 喉症丸: 成药 方药略 |
舒肝溃坚汤(《医宗金鉴》): 夏枯草 僵蚕 香附 石决明 当归 白芍药 陈皮 柴胡 川芎 穿山甲 红花 姜黄 |
甘草 灯芯 |
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 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
升麻 |
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法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竹茹 枳实 生姜 大枣 |
温脾丸(《寿世保元》): 半夏(姜汁炒) 木香 益智仁(炒) 白术 青皮 陈皮 研细末, 姜汁打稀糊丸 麻子大,每二、三十丸, 米汤送下。 |
温胃散(《证治准绳》): 半夏 人参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 木香 研末 生姜煎汤送服。 |
温胃饮(《景岳全书》): 人参 白术 扁豆 陈皮 干姜 炙甘草 当归 |
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人参 荆芥 细辛 诃子 甘草 桔梗 鱼脑骨 |
温肺汤(《证治准绳》): 升麻 黄芪 丁香 葛根 羌活 甘草 防风 麻黄 葱白 |
温卫汤(《证治准绳》): 黄芪 苍术 升麻 知母 羌活 柴胡 当归 人参 黄柏 白芷 防风 炙甘草 泽泻 陈皮 |
青皮 木香 黄连 |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
疏风清热汤(经验方):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甘草 金银花 连翘 桑白皮 赤芍药 桔梗 天花粉 玄参 浙贝母 |
|
感冒退热冲剂(经验方): 板蓝根 草河车 大青叶 连翘 |
蜂房汤(《圣济总录》): 蜂房 淡豆豉 蜀椒(去目) |
类散(《金匮翼》):象牙屑 珍珠各0.9克 青黛水飞1.8克冰片0.09克 壁钱20个 牛黄 人指甲各0.15克共研极细末, 密装, 每用少许吹喉中。 |
解毒消疳汤(经验方):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黄连 生地黄 赤芍药 丹皮 玄参 生石膏 知母 生甘 |
草 |
|
碧玉散(经验方): 硼砂9克 冰片0.9克 胆矾0.9克 共研细末 |
碧云散(《医宗金鉴》): 鹅不食草30克 川芎30克 细辛6克辛荑花6克 青黛3克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
蔓荆子散(《兰室秘藏》): 蔓荆子 生地黄 赤芍药 甘菊 桑白皮 木通 麦冬 升麻 前胡 炙甘草 赤茯苓 |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
蜡矾丸(《重楼玉钥》): 黄蜡 枯矾 乳香 没药 |
鼻疳散(《医宗金鉴》): 青黛 麝香 熊胆 为细末,干者用猪骨髓调贴, 湿者干上。鼻窦灌注液(经验方): 黄芪60克 辛荑花 白芷 薄荷 羊藿叶 野菊花 桂枝 当归 栀子 各30克 用水煎煮两次,将所得药液与回收蒸气蒸馏液混合,加入适量防腐剂,瓶装灭菌备用。 |
鼻 散(经验方): 甘遂末3克 甜瓜蒂3克 脑砂0.9克 冰片0.9克 飞辰砂1.5克 研细末, 过筛备用。 |
精制利喉散(《杨少仙方》): 巴豆霜 黄连 猪牙皂末 |
漱口方(经验方): 防风 甘草 荆芥各4.5克 金银花 连翘各15克 薄荷3克 加水二碗 煎成一碗。 |
滴鼻灵(经验方): 鹅不食草650克 辛荑花150克 煎水两次,药液混合, 浓缩成1500毫升, 加盐酸麻黄素粉3.75克,葡萄糖粉15克过滤消毒 |
|
增液汤(《温病条辨》): 玄参 麦门冬 细生地 |
樟脑川椒丹(经验方): 樟脑 川椒各1.5克, 研碎放铜杓内,茶钟盖, 稠面封四围, 勿令走气, 微火升之, 少顷觉闻樟脑气,取起地上候冷, 揭开,药俱升在钟底, 入磁器收贮, 每用少许塞痛处。 |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 生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板 白芍药 玄参 天门冬 川楝子 生麦 |
芽 绵茵陈 甘草 |
熟料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芷 川芎 炙甘草 茯苓 当归 肉桂 芍药 半夏 陈皮 枳壳 麻黄 苍术 |
干姜 桔梗 厚朴 |
|
薄荷连翘方(经验方): 金银花 连翘 绿豆衣 薄荷 牛蒡子 鲜竹叶 知母 生地黄 |
薄荷玄明散(《名医类案》): 薄荷 硝石 没石子 冰片 玄明粉 硼砂 青盐 |
颠倒散(《医宗金鉴》): 硫磺 大黄 |
整骨紫金丹(《整骨心法要旨》): 丁香 木香 血竭 儿茶 熟地黄 当归 莲肉 茯苓 牡丹皮 白芍药 甘草 |
磨风丸(《医宗金鉴》): 稀莶草 牛蒡子 麻黄 苍耳草 川芎 当归 荆芥 蔓荆子 防风 车前子 威灵仙 天麻 首 |
乌 羌活 独活 |
|
黛矾散(《焦氏喉科枕秘》): 五倍子 青黛 枯矾 |
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 大黄(酒浸) 黄芩 煅礞石 沉香 |
蟾酥丸(《证治准绳》): 蟾酥 轻粉 川乌 莲花蕊 朱砂 乳香 没药 麝香 葱白 |
麝香散(《喉科紫珍集》): 麝香0.9克 冰片0.9克 黄连末3克 共研细末齆鼻方(《圣济总录》): 瓜蒂15克 细辛0.3克 二味捣烂为末。 |
|
芙蓉叶 又名木芙蓉叶, 锦葵科,木槿属。 |
虎耳草 又名石荷叶、 金钱吊芙蓉等, 为虎耳草科植物,多年生常绿草本。 |
入地金牛 又名两面针、 山椒等,为芸香科植物,木质藤本。 |
臭灵丹 又名狮子草、六棱菊等,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 |
徐长卿 又名寮刁竹、 铃柴胡等,为萝藦科植物,多年生草本。 |
蛇泡簕 又名茅莓、 红梅消、 三月泡、 牙鹰簕等,为蔷薇科,悬钩子属。 |
老鼠簕 又名软骨牡丹,为爵床科,老鼠簕属。 |
七叶一枝花 又名蚤休、草河车 金绒重楼,为百合科,七叶一枝花属。 |
山海螺 又名羊乳、 四叶参、 白蟒肉,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蔓生草本。 |
不食草 又名石胡荽、 地胡椒、 球子草,为菊科,石胡荽属一年生伏地草本。 |
地胆头 又名地胆草、 苦地胆、土公英,为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 |
鱼腥草 又名狗贴耳、 臭菜,为三白草科, 蕺菜属多年生草本 |
漆大菇 又名毛果算盘子、 毛漆,为大戟科,算盘子属灌木。 |
苦楝 又名金斗木、 森树,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路路通 为金缕梅科,枫香属落叶大乔木之果 |
山白芷 又名羊耳菊、 白面风、 白毛公, 为菊科,旋覆花属直立亚灌木。 |
五爪龙 又名五指毛桃、 猪母奶,为桑科, 榕属灌木。 |
千斤拔 又名千斤坠、 金牛尾,为蝶形花科,千斤拔属蔓生小灌木。 |
岗稔根 为桃金娘科,桃金娘属灌木之根。 |
马兰草 又名路边菊,为菊科,鸡儿肠属多年生草本。 |
羊蹄独根 又名东方宿、败毒菜根、牛舌根、牛舌大黄,为蓼科植物, 多年生草本羊蹄之根。 |
草龙 又名水映草、 田石梅、针筒草,为柳叶菜科 水龙属一年生直立草本。 |
白纸扇 又名玉叶金花、 凉茶藤、 白头公,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藤状灌木。 |
岗梅根 又名假青梅、 秤星木、 点秤根,为冬青科,冬青属灌木 |
猫爪草 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块根。 |
蔷薇根 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 |
山慈姑 又名金灯、山茨菇、毛姑等,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等的假球茎。 |
白花丹 又名白雪花、 一见消,为兰雪科,兰雪属亚灌木。 |
紫珠草 又名紫荆、 止血草, 为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叶。 |
地稔 又名山地稔,铺地稔,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多年生草本。 |
龙葵 又名苦葵、 天茄子、 野辣椒,为茄科,茄属 |
白英 又名蜀羊泉、 白毛藤,为茄科植物。 |
白花蛇舌草 又名蛇舌草、 散草、 甲猛草、 二叶葎,为茜草科,耳草属。 |
天葵子 又名千年老鼠屎、 紫背天葵、 丹叶、 散血子,为毛茛科植物。 |
葵树子 为棕榈科植物。 |
石上柏 又名大叶菜、 梭罗草、 山扁柏、 水柏枝、 山棍草, |
为卷柏科植物。 |
了哥王 又名南岭荛花、 地棉根、 山豆了,为瑞香科, 荛花属直立灌木。 |
虎杖 又名酸桐杆、 酸桐管,是蓼科植物。 |
马鞭草 又名铁马鞭、马板草、 疟马鞭,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 |
鬼羽籥 又名黑草、 幼克草、 克草、 黑骨草、 羽箭, 为玄参科植物。 |
水红花子 又名荭草、 天蓼、 东方蓼, 为蓼科植物。 |
马钱子 又名番木鳖、 苦实把豆儿、 马前、 大方八, 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 |
红娘子 又名樗鸡、 灰花蛾、 红娘虫、 红姑娘, 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干燥全虫。 |
鸡血藤 又名昆明鸡血藤、 网络鸡血藤, 为蝶形花科, 鸡血藤属木质大藤本。 |
万年青 又名大叶万年青、 广东万年青,为天南星科,粤万年青属多年生草本。 |
仙人掌 为仙人掌科, 仙人掌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