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国农业经济史通过对大量农业经济史料的分析,考察中国各社会经济形态下农业经济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及其必然的历史趋势。研究内容主要是: 中国各社会经济形态下农业生产发展的一般过程; 土地制度演变情况;田赋、徭役、地租与农业经济政策主要发展史料和特征; 农业直接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及与剥削阶级的斗争;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各种经营形式的兴衰过程; 不同社会性质的农业经济在地域上的扩展与结构上的变化等。同时,也考察中国历代发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农业经济思想。 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从原始农业到当代农业的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后者主要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史,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中国现代农业经济史相区别。 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形成、变化及发展过程的是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它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主要分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经济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学科任务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阐明旧中国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深化过程、历史根源,揭示这种农业经济关系变化的客观规律,为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应展示这样一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过程:(1)在鸦片战争前夕,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为基础的封建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尽管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已在缓慢的发展,但始终不曾超出封建经济的范畴。(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农业经济开始初步形成。(3)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掠夺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中国的农业生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4)“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进行的残酷掠夺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走向全面崩溃。(5)在反动势力包围之中的若干红色革命根据地内,新民主主义的农业生产关系从产生到壮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它使苦难的旧中国农民看到了解放和新生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为解放后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根据现代考古学已有的发现推断,中华民族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便由游荡的原始人群过渡到聚居比较稳定的原始公社,渔猎生产活动已十分普遍。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黄河流域中游的“磁山·裴李岗文化” 已具有狭义农业经济的色彩。 中国农业经济史学的对象虽是古老的,本身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外不少学者根据散见在大量史籍、农书中的农业经济史料,系统地写过许多关于土地、田赋、田制、农业灾荒等专史著作。四十年代,陈安仁对这门学科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写了《中国农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建国以后,在农业部门经济学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并且广泛地吸收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把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中山大学梁方仲编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使中国农业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研究方面,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外不少知名学者热心于中国近代土地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写过不少篇幅浩大的专著,至今不失其历史参考价值。 1980年12月,我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教材,为本学科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曾作为一门专业课在我国少数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系开设过; 1978年全国高等院校农业经济专业会议以后,全国财经高等院校和农业高等院校的农业经济系相继正式开设了这门课程。 阅读书目: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侯大乾、岳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版; 《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陈守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