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森林工业科学技术大事年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森林工业科学技术大事年表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森林工业科学技术大事年表

 约60万~25万年前
 ·人类已开始原始性的森林利用。
 约1万年前
 ·人类已对树木泌出物加以利用。
 1万~0.4万年前
 ·中国出现石斧、石锛、石锯、蚌锯等制材工具。
 ·中国已使用木材作建筑构件。
 公元前4000年前
 ·中国陶器上符号已有竹的象形字。
 ·巴比伦雕像上用沥青粘象牙。
 公元前3000年前
 ·埃及首次用手工锯切木材方法制成单板。 600多年后,他们开始用单板作贴面材料装饰宫廷家具。
 ·欧洲塞浦路斯人已能以木炭作燃料制造青铜兵器。
 ·古希腊人曾用橄榄油、焦油或沥青等涂料涂刷木料,使其不致腐朽。
 公元前3000~前2500年
 ·古埃及人将纸莎草的髓心压制成 一种书写材料。
 公元前2500年
 ·古埃及人已使用植物单宁来鞣皮。
 公元前2500~前2100年
 ·中国已使用烟黑涂饰陶器。
 公元前21世纪前
 ·人类已知利用木材的浮力和水流的动力运输木材。
 公元前21~前16世纪
 ·中国已用漆涂饰食器和祭器。
 公元前21世纪~前256年
 ·中国夏、商、周时代伐木采用铜制斧、刀、锯。
 公元前2000年前
 ·中国已利用生漆作胶粘剂制作器具。
 公元前2000年左右
 ·古埃及人用天然胶粘剂胶合薄木板。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
 ·古埃及人已使用酪朊胶胶合木材。
 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中国商代制作甲骨文,先用烟黑涂在龟甲和兽骨上,
 再用刀刻成文。 刻痕中填入黑、红物质,黑的为碳
 黑,红的为朱砂。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竹、析(伐木)以及床、几等字。
 ·中国商代在铜的冶炼中用木炭作为燃料,当时木炭
 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
 ·中国商代漆器雕花木胎上涂大漆,呈浮雕状。 商代
 晚期已采用蚌片、蚌泡镶嵌装饰漆器。
 ·中国商代已有竹制笙、箫等乐器。
 公元前15~前10世纪
 ·印度梵文《吠陀经》和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了紫胶
 虫及其寄主植物、紫胶的可塑性和使用。
 公元前1550年前
 ·埃及将炭在医学上应用。
 公元前1066~前256年
 ·中国周朝已将动物胶用于木船的嵌缝。
 公元前827~前782年
 ·中国有邢夷造墨的记述。
 公元前770~前475年
 ·中国已用烟黑书写竹简。
 公元前770~前221年
 ·中国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公元前206~220年)主要
 用竹简记录历史文献。
 ·中国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公元前206~220年),人们
 的起居习惯是“席地而坐”。 早期的家具特点是粗
 犷、低矮、敦厚,结构简单,突出实用功能,以涂漆
 方法装饰家具。 汉代后期,家具的品种逐渐增多,
 装饰方法在以彩绘为主的基础上,又出现镶嵌、金
 箔贴花等技法。
 公元前500余年前
 ·中国已利用木排运输木材,或将木排作为水路交通
 的运输工具。
 ·希腊已有生产松节油的记载。
 公元前475~前221年
 ·中国已有皮胶、骨胶和鱼胶。
 ·中国已掌握用桐油将生漆改性,并配入天然颜料
 制黑、红、褐、黄、白、金、银等色漆的技术。
 ·中国已将生漆作为制造毛笔的胶粘剂。
 ·中国《管子·地员篇》最早记载了五倍子。
 公元前3世纪
 ·中国已知纤维加入生漆,可以防腐。
 公元前256~前251年
 ·中国以装石头的竹制石笼为水工构件建造都江堰。
 ·中国建造跨岷江的竹索桥。
 公元前221~前207年
 ·中国秦代造笔,以竹为管。
 ·中国开始使用铁制双人锯。
 公元前190~前110年
 ·中国已知木炭具有吸附性能。
 ·中国已知用海水或盐水浸泡木材可延长其使用年限。
 公元前1世纪初
 ·罗马人已掌握单板制造技术与胶合板制造原理。
 公元前80年
 ·印度开始利用紫胶虫生产紫胶染料。
 102年
 ·中国汉和帝永元十四年,蔡伦在前人造麻纤维纸方
 法的启发下,制造出一种既轻便又经济实用的植
 物纤维纸。于元兴元年(105年)将纸献给皇上,
 “帝善其能”,通令天下依法造纸,时称“蔡侯纸”。
 265~342年
 ·中国晋代张勃撰《吴录》,记述了紫胶虫在寄主植物
 上涌散和泌胶,以及用紫胶入药和染物等。
 4世纪
 ·中国曾在河流、山谷之间利用架空索道运输薪材。
 ·中国已有用铜盐处理木材使其遇水不腐的经验。
 中国人工取脂已开始。
 420~907年
 ·中国从南北朝到隋唐,家具的品种和装饰日益演变
 发展,出现了富丽豪华的座椅等家具。盛唐以后,
 “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普及,家具也由矮型
 向高型化发展。
 ·中国南朝齐梁政权时期陶弘景(452~536年)《名医
 别录》载有白蜡。
 ·中国唐代乐器以竹制者为主,演奏者称为“竹人”。
 ·中国竹纸起源于中唐。
 ·中国唐代将烧炭技术传至日本和朝鲜。
 659年
 ·中国唐高宗显庆四年,苏敬等《唐本草》收集记载安
 息香等20多种外来药物。
 734年
 ·中国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
 将五倍子列入药典。
 813年
 ·中国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各地贡赋中贡白蜡的有邠州、郡州、凉州、唐林州。”
 824~960年
 ·中国开始用青檀皮制作宣纸。
 1061年
 ·中国宋嘉祐五年,苏颂《图经本草》出版,该书载:“五
 倍子以蜀中为胜,生于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
 ……其实青,至熟而黄,九月采子曝干,染家用之。”
 ·同书记述了松脂加工方法。
 1068年
 ·中国宋神宗熙宁元年开始,每隔一两年从阗国输入
 安息香、鸡舌香、乳香、木香、琥珀、水银、腽肭脐等
 药品。
 1091年
 ·中国《营造法式》成书。1097年由李诫重新编修,
 1100年成书。全书34卷,357篇,3555条,为中
 国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书中提出建筑用材标准。
 1127~1279年
 ·459·
 ·中国南宋用竹管装火药制成突火轮。
 1150年
 ·中国造纸技术传入欧洲。
 1280~1368年
 ·中国元朝周密《癸辛杂识》第 一次记载了白蜡虫的寄
 主树,白蜡虫的繁殖和生活习性,以及白蜡的加工方法等。
 14世纪初
 ·机械锯在世界上问世。
 1348年
 ·以风力或水力为动力的框锯在德国诞生。
 1368~1644年
 ·中国明代曾用竹管制成二级火箭——“火龙出水”。
 1368~1911年
 ·中国明、清时期,海上交通发达,热带的优质木材输
 入,加上工艺和装饰手段日益先进,使家具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 苏州、广州、扬州、宁波等地为当时家具制作中心。
 16世纪初
 ·人们曾用皮条和藤条编结成绳索跨河架成索道,载运农作物和人。
 1516年
 ·中国开始向外输出桐油。
 1593年前后
 ·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 该书载:“樟脑出韶州、漳
 州,状似龙脑,白色如雪,樟树脂膏也。”
 ·同书对紫胶的产地、胶虫、寄主植物和紫胶的性状,以及用紫胶染色、胶结和入药等,作了比较详细、确切的叙述。
 ·同书有五倍子“皮工造为百药煎,以染皂色,大为时
 用”的记载。
 1608年
 ·松脂制品工业从北欧林区传至美国东部及东南部。
 17世纪中
 ·中国陈元龙《格物镜源》载:“松之津液,一名‘松香’,
 一名‘松胶’,一名‘沥青’,以通明者为胜。”
 17世纪40年代
 ·中国创造了杉木“龙泉码价”。
 1651年
 ·英国最先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培养白蜡虫生产白蜡的
 情况。
 18世纪初
 ·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座造纸厂。
 18世纪30年代
 ·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先后开始利用染色栎棓子
 (又称上耳其棓子)、刺云实荚,生产单宁酸或没食子酸。
 1754年
 ·英国发布了第 一个制造鱼胶的专利。
 1776年
 ·法国与葡萄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区,曾用架空索道
 运输长材。
 1777年
 ·荷兰发明圆锯。
 1780年
 ·欧洲首先出现了机械制材。
 1788年
 ·澳大利亚首先从桉树中提取精油,并发现它对某些
 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852年开始生产桉叶油。
 1789年
 ·《化学分析》记载了松节油用硫酸处理产生树脂。
 1796年
 ·法国塞久因(A.Seguin)发明用树皮浸提液代替树
 皮粉来鞣皮,第一次把能鞣成革的物质叫做“单
 宁”或“鞣质”。
 1798年
 ·法国罗伯特(L.Robert)发明长网造纸机。
 1803年
 ·德国利用栎树皮生产液体栲胶。
 1808年
 ·英人Newberry获得本国第一个带锯专利权。法人
 Perin和Thouard继续研究、改进,均在1850年
 达到经济实用。
 1809年
 ·英国迪肯森(J.Dickinson)发明圆网造纸机。
 1811年
 ·格艾—路塞克(J.L. Cay-Lussac)和瑟纳尔得(L.J.
 Thenarad)首次对木材进行了元素分析。
 1812年
 ·法国首先发明单板旋切机。
 1814年
 ·美国颁发了骨胶专利。
 1819年
 ·法国科学家布拉孔诺(H. Braconnot)首先发现纤维
 素可经浓硫酸水解成葡萄糖,为植物原料水解利
 用奠定了基础。
 19世纪30年代
 ·近代木材防腐工业开始。西欧及北美各国先后研制
 出一些有效的木材防腐药剂和处理方法,并建立
 相当规模的防腐工业。
 ·人们发现酿洒发酵液的沉淀中有活的微生物,这种
 微生物具有酿酒发酵作用。
 1832年
 ·德别雷纳(J.W.Dobereiner)报道了从蔗糖加二氧
 化锰和硫酸作用制备甲酸时,从混浊的馏出液中
 分离出黄色的油状物质。
 1838年
 ·法国农学家帕延(A.Payen)首先重视木质化植物
 细胞壁化学组成的研究,采用硝酸、苛性钠交替处
 理木材的方法获得一种白色絮状残留物,定名为
 纤维素,溶去的物质定名为“结壳物质”。
 1840年
 ·德莱塞尔(Dresser)首先获得美国旋切机专利。以
 后法国卡兰德(Carand)获得另一专利。
 ·斯滕豪斯(J.Stenhouse)用玉米芯、燕麦壳取得了
 与德别雷纳1832年同样的产物,并进行了化学组
 成的研究,确定了分子式。其名称是由1845年福
 恩斯(G.Fownes)先命名为糠油,后发现其具有醛
 的性质而改为糠醛。
 1841年
 ·德国凯勒(Keller)发明机械法木浆造纸。
 19世纪中
 ·欧美国家已大批量生产胶合板,其中建厂最早的是德国。
 ·德国、奥地利、法国以及巴拉圭先后建栲胶厂,分别
 生产栎木、云杉树皮和㭴木等栲胶。
 1845年
 ·德国凯勒(F.G.Keller)发明磨木机。
 1850年
 ·架空索道集材首先在德国使用。
 ·带锯机问世。
 1852年
 ·美国修建了一条木轨道森铁。
 ·英国瓦特(C.Watt)和巴杰斯(H.Bargess)发明碱法制浆。
 1854年
 ·法国公布了阿雷纳(Arena)佩卢兹(Peluse)用浓硫
 酸木材水解法制酒精的研究成果。于次年在巴黎
 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水解酒精厂。
 1856年
 ·法国学者贝尚普(A.Bechamps)首次以发烟盐酸为
 催化剂进行木材水解研究。其后经过许多研究者
 的持续工作,两种浓盐酸水解方法——普罗多尔
 (Prodor)法即气体盐酸水解法,及贝尔吉乌斯—
 莱茵奥(Bergius-Rheinau)法即液体盐酸水解
 法,在20世纪20年代初达到中间试验水平。
 1857年
 ·舒尔兹(F. Schulze)最早提出木质素。
 1862年
 ·中国五倍子传入欧洲。
 1863年
 ·中国清代政府在台湾建立樟脑专卖制度。
 1866年
 ·美国建立了第一个碱法制浆厂。
 1867年
 ·美国阿伦(C.F.Allen)和坎贝尔(L.W.Campbell)
 获得了木材过热蒸汽干燥装置的专利。
 ·美国台尔曼(B.J.Tilghman)发明亚硫酸盐制浆法。
 19世纪末
 ·中国上海、青岛、福州、哈尔滨等城市建立专业制材
 厂。
 ·中国近代采脂首先出现在广东省东江一带,随后发
 展至长江以南其他各省(自治区)。
 ·美国制成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原始动力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苏联、日本相继使用蒸汽机车牵引森林铁路车
 辆运输木材。
 ·法、美等国先后开发了虫胶漆和硝基漆,成为当时欧
 美国家涂饰家具的主要涂料。
 1872年
 ·德国拜耳(A.von Bayer)发现苯酚与甲醛在酸催化
 下能生成酚醛树脂。
 1874年
 ·爱克曼(C.D.Ekman)在瑞典建造了第一个亚硫酸
 盐法制浆厂。
 1876年
 ·美国建造了第一条钢轨森铁。
 1879年
 ·戴勒(C.F.Dahll)发明硫酸盐法制浆。
 1883年
 ·美国建起的第一条集材索道,系密执安州勒丁顿城
 (Ludington)霍勒斯·巴特斯(Horace Butters)
 发明。
 ·美国首次使用绞盘机集材。
 1885年
 ·制造木丝的机器在德国制成。
 1887年
 ·德国密尔仁斯克(S.Mierzinski)曾利用五倍子提取
 单宁作鞣料。
 1888年
 ·德国用五倍子制造黑色染料和鞣料。
 1890年
 ·拖拉机集材首先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得到应用。 当
 时是用农业拖拉机,蒸汽驱动,铁轮式。
 ·美国奥哥司梯纳·萨开特(Augustine Sackett)获
 得内墙覆面板的专利权。 这种覆面板是由纸层组
 成,纸层由一种胶凝材料即石膏交替层形成。
 1891年
 ·德国舒尔茨(E.Schultze)最先使用了半纤维素这 一
 术语。
 ·费希尔(Fisher)和贝亿特(Berlrend)借助钠汞剂还
 原木糖,获得了浆状木糖醇。
 1892年
 ·德国席梅尔公司(Schimmel Company)报道用中国
 桂皮蒸桂皮油的结果。
 1893年
 ·瑞士巴塞尔(Basel)城建造的一座音乐厅采用胶合
 木作拱架。
 1896年
 ·戈尔德施米特(C.Goldschmidt)研究出尿素与甲醛
 的缩合产物——脲醛树脂。
 1897年
 ·克拉森(P.Klason)提出松柏基丙烷衍生物是木质
 素的基本亲缘物质的观点。 1907年又提出木质
 素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观点。 10年之后,他再
 提出通过醇羟基和酚羟基之间的连续缩合反应而
 将松柏醇单质联接起来等设想。
 1898年
 ·中国用机械锯制材开始。
 ·英国建立用圆网造纸机,以废纸浆作原料制成半硬
 质纤维板的工厂。
 20世纪初
 ·中国木材加工已有少数利用圆锯和小带锯作业的小
 型制材厂。
 ·中国建立胶合板厂。
 ·硬纸板工业化生产在英、美等国出现。
 ·菱苦土木丝板和石膏木丝建筑板在世界流行一时。
 ·活性炭在奥地利和荷兰问世。 因其吸附及脱色性能
 均优于制糖工业常用的骨炭而需要量大增。
 ·瑞典开始以针叶树材为原料用硫酸盐法制浆时回收
 松节油和松香。
 ·德国对木材水解进行工业性试验。
 1900年
 ·美国已有制造压缩木的专利。
 ·菱苦土木屑板在德国问世。
 1900~1901年
 ·荷兰科学家奥斯特利杰科(Raphael von Ostrejko)
 取得化学药剂和气体活化法两项制造活性炭专
 利。
 1901~1940年
 ·美、德、法、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都出现过刨花板
 专利。其中最有名的是瑞士福尔(F.Pfohl)1937年发表的用平刨花(刨片刨花)制造的三层刨花板的专利。
 1905年
 ·德国人奥托·黑策尔(Otto Hetzer)在瑞士获得“胶
 合木构造法”专利。
 1907年
 ·美国贝克兰(L.H. Baekeland)发明了酚醛树脂,并
 用于模压制品。自此合成树脂开始进入胶粘剂领域。
 1909年
 ·加拿大用磨木浆,采用天然干燥方法,生产出绝缘纤
 维板。
 1910年
 ·美国制成伐木—打枝机。
 ·美国开始建立以木屑为原料用稀硫酸水解方法生产
 酒精的工厂,因得率低而关闭。同年,德国用类似
 方法生产酒精,并根据用40%浓盐酸在常温下很
 易使纤维素溶解而逐步发展成为浓盐酸水解制取
 结晶葡萄糖的新方法。
 1911年前后
 ·中国第一条原木纵向输送机安装在安东(现丹东)日
 清合同木材会社所属制材厂。
 1912年
 ·俄国为掠夺中国东北的木材,首先在黑龙江省苇沙
 河(今苇河)林区修建长20公里、轨距为1524毫
 米的森铁。1919年波兰人在滨绥线横道子(今横
 道河)修建长44公里、轨距为762毫米的森铁。
 1913年
 ·中国台湾省在阿里山使用美国创造的架空索道集材。
 美国首次使用汽车运材。
 1914年
 ·德国制成世界第一台油锯。
 ·德国专利(281687)报道了醋酸乙烯在光引发下聚合
 成无色透明块状物。
 1914~1918年
 ·履带拖拉机在美国问世。
 ·美国梯曼(H. D.Tiemann)创立木材高温干燥系统
 的科学研究。
 ·活性炭开始用于防毒面具。
 1915年
 ·美国贝克兰(L. H.Baekeland)获酚醛纤维板专利。
 1916年
 ·美国第一次发表海湾石油公司布鲁克斯的松香氢化
 专利。
 ·美国开始采用巴乌尔型双盘磨制浆,生产绝缘纤维
 板。同年,干法成型首先在奥地利出现。
 20世纪10年代末~20年代初
 ·日本和芬兰开始使用原木纵向输送机运送原木。
 1918年
 ·美国姆克科伊(J.P.McCoy)提出单宁可作酚醛缩
 合的一种成分的见解。
 1919年
 ·中国黑龙江横道河子林区森铁开始使用20吨水柜
 式饱和蒸汽机车。之前,台湾省阿里山森铁也曾
 使用蒸汽机车。
 ·中国福州民族资本家开办制材厂6处。苏联开始修建森铁。
 德国格隆(H.Grun)和温克勒(R.Winkler)最早提
 出松香的聚合反应,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将松香溶
 于石油醚中,在-5℃下处理6小时得到聚合松香。
 20年代初
 ·中国胶合板工业开始。
 463
 ·豆胶进入胶合板工业,逐渐成为制造胶合板的主要
 胶种。
 ·石膏木丝建筑板曾流行一时。
 20年代
 ·两面覆贴纸板的纸面石膏板问世。
 ·欧美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纤维板工业。
 1920年
 ·中国出现人造板工业。
 ·美国开始使用履带拖拉机集运木材。
 1921年
 ·间苯二酚被用来制造树脂。
 1922年
 ·美国桂格燕麦公司(The Quaker Oats Company)
 首先宣布糠醛的工业化生产。
 1922~1924年
 ·美国相继出现了由汽油机和柴油机驱动的绞盘机。
 1924年
 ·美国马森(W.H.Mason)发明爆破法分离纤维技
 术。
 1926年
 ·美国Masonite公司在密西西比州的劳雷尔建立世
 界第一个硬质纤维板生产线。
 20年代末
 ·水泥木丝板出现,在世界流行近30年。
 1928年
 ·美国制成以汽油机为动力的集材机。
 ·酚醛树脂漆问世,开始了合成涂料代替天然树脂涂
 料时代。
 1929年
 ·普兰桑(Planson)首先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取了聚醋
 酸乙烯酯乳液。
 ·德国I.G.染料公司把尿素和甲醛的初级缩聚物用铵
 盐在室温使其固化,并作为木材胶粘剂。
 1929~1935年
 ·芬兰阿尔伏(A.Alver)设计制造了多种弯曲胶合的
 家具。
 30年代初
 ·苏联、加拿大以及北欧 一些国家最先出现 一些编扎
 木排排节的机械。
 30年代
 ·中国开始研究五倍子的利用。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批伐木用电锯。 德、美、英、法、苏联和一些北欧国家都相继生产。 但因其重量大,
 需双人操作,故在采伐中未能推广。
 ·苏联制成固定式打枝机和便携式电动圆盘锯打枝
 机。
 ·瑞士、德国和苏联等国生产轻质水泥刨花板。
 ·醇酸树脂、脲醛树脂、聚醋酸乙烯酯等胶粘剂研制成
 功。
 ·美国建成聚合松香车间。
 ·美国发现松香在无氢高温条件下反应时,产生脱氢
 枞酸、二氢纵酸和四氢纵酸。
 ·出现马来松香,逐步应用于造纸、油漆、油墨、有机合
 成等方面。
 30~40年代
 ·美国已着手木材化学改性的研究,最早研究的交联
 反应是与甲醛的反应,最早研究的充胀反应是木
 材乙酰化处理。
 1930年
 ·美国有了间苯二酚树脂专利。
 1931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为掠夺东北森林资源,此后陆
 续在吉林的八家子、天桥岭、临江,黑龙江的柴河、
 鸡岭、山河屯、东京城、带岭等地修建森铁。
 ·瑞典人阿斯普伦德(Arme Aspplund)发明纤维热磨机。
 1932年
 ·中国开始研究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到50年代逐渐形
 成活性炭工业。
 ·瑞典采用阿斯普伦德法,于1934年建立纤维板厂。
 至此,纤维板制造业脱离造纸业开始成为独立的
 工业体系。
 ·苏联制定出干法和湿法两种生产压缩木的压缩工艺。
 1932~1933年
 ·苏联开始使用拖拉机集材。
 1932~1942年
 ·英国摩根(G.T.Morgan)、美国菲利浦斯(R.Phi-
 lios)等先后用单宁研制过各种模塑材料。
 1933年
 ·德国化学家麦尔外因(H.Meerwein)等人发明以偏
 钛酸为催化剂制取莰烯的同分异构法,简化了合
 成樟脑的生产。
 1933~1942年
 ·德国及意大利分别建成浓盐酸法和浓硫酸法木材水
 解厂。
 30年代中
 ·中开始出现森林窄轨铁路运材、中型木材机械加工
 厂和机械木浆造纸厂,以及小型松脂加工、栲胶、
 松根干馏等工厂。
 1935年
 ·苏联利用新鲜松叶作家禽补充饲料。
 1938年
 ·中国在四川省峨边林区使用索道集材。
 ·中国开始使用森铁内燃机。
 ·美国赫克莱斯公司将氢化松香生产工业化。
 ·德国Ciba公司有了三聚氰胺胶粘剂的专利。
 ·美国商品β-蒎烯树脂问世。
 ·英国克拉克(Clark)专门介绍了一种鉴别木材的穿
 孔卡检索法。
 ·美国戴维斯(E.M.Davis)开始通过科学试验,对木
 材切削性质进行测定、评价和研究。
 40年代
 ·中国已有水泥木丝板工厂。50年代产量大增,产品
 大部用于建筑工程。
 ·中国开始利用五倍子生产单宁酸、没食子酸。
 ·世界随着造纸工业大量采用木质纤维原料,削片技
 术得到发展。首先使用的是鼓式削片机,以后是
 盘式削片机。
 ·苏联曾利用高频电磁波干燥大批量的木材。
 1940年前后
 ·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社吴冰颜、魏文德、方心芳等人研
 究五倍子提取单宁和发酵制没食子酸的方法。同
 期,在上海、重庆两地设厂生产单宁和没食子酸。
 1940~1945年
 ·德国、苏联、美国均对稀硫酸水解进行了深入的开发
 研究,并相继建厂投产。主要产品是酒精。部分
 厂尚能生产饲料酵母。
 ·美、英、德等国都曾用胶合板制造大量战斗机及轰炸
 机机壳,以及舰艇等特殊产品。
 1941年
 ·奥地利建成一个以具有典型工艺流程的海拉克利特
 (Heraklith)法生产水泥木丝板的工厂。
 ·德国不来梅出现了世界第一个刨花板厂,用云杉锯
 屑加酚醛胶压制3×2米规格的板材。但真正与
 现代刨花板相似的产品系由法尔尼(F.Fanrni)
 发明,并于1944年在瑞士建立一座称为诺沃潘
 (Navopan)法的刨花板厂。
 1942年
 ·沃尔夫罗姆(Woltfrom)用木糖高压氢化制得结晶
 木糖醇。
 ·瑞典马莎逊(B.Mathsson)设计了多种具有人体曲
 线的弯曲胶合家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弯曲
 胶合技术广泛用于制造飞机和船艇等的部件。
 苏联梅索沃尔(J.G.Masower)报道用棓子生产单
 宁。
 1943年
 ·中国开始生产糠醛。
 美国研究干法和半干法制造硬质纤维板工艺获得成
 功。50年代初在美国、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和奥地利分别建厂生产。
 美国用歧化松香代替脂肪酸皂生产通用型合成橡胶
 试产品出现。1946年美国用歧化松香为乳化剂
 生产的通用型GR-S-10丁苯橡胶的月产量超过
 7000吨。
 间苯二酚树脂胶粘剂出现。
 40年代中
 ·美国开始研究、生产浸渍木,并用其制作汽车生产用
 模具。
 1944年
 ·单板层积材研究开始。美国勒克斯福德(R.F.
 Luxford)指出,西加云杉单板层积产品具有与实
 木材料相同的性能。 其产品用作航空部件及家具
 框架。
 1946年
 ·苏联安装了原木纵向钢索输送机。Б-19和Б-22原
 木纵向环链输送机于1949年才用于选材。
 40年代末
 ·美国开始使用马来松香取代松香作造纸施胶剂。
 1947年
 ·中国原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工程室研究压缩木梭、
 打梭板获得成功,并在扬子木材厂批量生产。
 ·苏联制成第一批专门用于集材的履带拖拉机。
 ·《锯材和原木》(ISO/TC55)标准委员会成立。
 1947~1949年
 ·挤压法刨花板制造法出现于联邦德国劳斯岱
 (Lauenstein)的奥托·克雷保(Otto Kreibaum)
 公司,即著名的奥卡尔法。 以后在美国及欧洲相
 继仿效其原理开发不同类型的挤压法。
 1948年
 ·普雷斯顿(R.D.Preston)等首先用电子显微镜证实
 了细胞壁由许多宽20~30纳米和长度不定的“小
 杆”(即现在称为的纤维素微丝)组成。 同年, 弗
 雷—怀斯林(A.Frey-Wyssling)也证实了上述性
 状。
 ·英国富米加(Formica)公司首先使三聚氰胺树脂装
 饰板实现工业化生产。
 1949年
 ·中国东北人民政府林务总局制定《东北地区木材规
 格暂行办法》。
 50年代初
 ·中国森林采运作业机械化在东北林区开始实施。
 ·中国很多林区采用滑道进行集材。
 ·中国在东北林区开始使用拖拉机集材。 当时所用的
 拖拉机是从苏联进口的KT-12集材拖拉机和
 C-80型农用拖拉机。
 ·中国开始陆续生产了3-1A、2-1A、QJ11、JZ2-3
 等多种装车绞盘机,用于贮木场和装车场的装卸
 作业。
 ·中国扬子木材厂开始生产蛋白胶刨花板和菱苦土木
 屑板。
 ·中国用胶合板制造滑翔机及游艇等。
 ·伐木用电锯由于结构和性能得到改进,在造材作业
 中获得广泛应用。
 ·苏联、美国、联邦德国、瑞典、日本等国批量生产单人
 操作的伐木用油锯,但仍较重。
 ·菱苦土木丝建筑板和石膏木丝建筑板流行一时。
 50年代
 ·中国建筑工程部门,曾对竹筋混凝土进行试验,并在
 一些房屋建筑中试用。
 ·中国在兰州合成橡胶厂开始生产歧化松香。
 ·苏联等国家发展木捆排运输,研制成一种钢结构、多
 功能、连续作业的立柱式排捆编排机。
 ·苏联研制索式抓具。 以后又发展了不同结构形式的
 木材抓具30余种。
 ·苏联的贮木场开始使用林用龙门起重机进行原条卸
 车和出河作业。
 ·世界已有液压操纵的四轮驱动式和履带式装载机。
 ·美国爱尔门道夫研制成1100~1300千克/立方米的
 高密度水泥刨花板。 其后,联邦德国的比森公司
 对此进行了很多开发工作,形成了具有现代生产
 特征的流水线。
 ·联邦德国克劳蒂兹(Klauditz)开始探索刨花板定向
 成型方法,试图制出力学性能接近胶合板的刨花
 板。
 ·北美航空公司首先开发后成型装饰板。
 1950年
 ·中国开始生产绞盘机。
 ·中国开始使用油锯造材、汽车运材。
 ·澳大利亚达尔顿(L.K.Dalton)用亚硫酸盐处理黑
 荆树单宁、桉树皮单宁,以降低粘度,制成的树脂
 优于脲醛树脂。
 1951年
 ·中国开始引进履带式集材拖拉机。
 1951年~1954年
 ·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便携式和固定式打枝机。 此后小
 型打枝油锯成为便携式打枝机的基本机型。
 1952年
 ·中国建立东北制材管理局。 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颁
 发《制材工业暂行技术保安规则》。
 ·中国在统一全国木材计量和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制
 定了《木材规格》、《木材检尺办法》和《木材材积
 表》3项标准。1953年修订,1954年正式发布实施。
 1953年
 ·中国利用柠檬醛提取紫罗兰酮获得成功,并在香料
 植物原料中发现山苍子果皮含有丰富的柠檬醛。
 ·中国黑龙江大丰林业局开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达
 脱拉-111型汽车运材,并实行调度指挥。
 ·中国开始使用绞盘机集材。
 苏联开始利用欧洲松、欧洲云杉嫩枝生产松针膏。
 1953~1957年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本国制造的解放牌
 CA-10B汽车用于运材作业。1955年下半年在
 黑龙江省双子河林业局试行汽车原条运材成功以
 后,逐步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推广。
 50年代中
 ·中国开始研制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胶粘剂。主要用
 于木材加工工业。
 ·中国开始研究聚醋乙烯酯胶粘剂。
 ·中国开始以松节油为原料合成樟脑。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制定了《板方材》、《枕木》两
 项标准。
 ·中国湖南森工局试装了一种用钢索做牵引构件的原
 木纵向钢索输送机进行出河。
 ·中国从苏联进口一批“茨尼美(ЦНИИМЭ) K-5”电
 锯,主要用于造材作业。
 苏联、瑞典、芬兰、挪威开始使用由1人操作的轻型
 油锯。
 美国出现了移动式钢架杆架空索道集材装置。
 1955年
 ·中国开始用电锯伐木。
 ·苏联建立第一个松针粉加工厂。
 1956年
 ·中国机械化索道在东北带岭林区开始使用。当时是
 由苏联引进的BTY-1.5型索道,即瑞士的维仙(Wyssen)索道,以后经改进为KJ-3型索道。
 ·中国开始使用国产汽车运材。
 ·中国从国外引进高把油锯。
 ·中国东北林区带岭林业实验局首先将架杆兜卸机用
 于原条卸车。
 ·中国湖南、广东等省先后生产山苍子精油。
 ·中国在昆明建立了第一个土法生产的紫胶加工厂。
 美国科学家发现PEG(聚乙二醇)对木材有很好的
 充胀作用。
 50年代末
 ·中国开始制造简易的钢索式排捆编排机。
 ·中国人造板表面加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开始。
 ·中国先后从瑞典、联邦德国引进了湿法纤维板和挤压法刨花板生产设备,还引进了一部分胶合板主机设备。
 ·世界森林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木材采运机械
 化。
 ·北美林区出现自行式造材机。
 ·联邦德国将树脂浸渍纸贴面用于人造板工业生产。首先在硬质纤维板上得到应用,以后逐步扩展到刨花板贴面。
 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中国利用压缩木吸湿膨胀释放出很大膨胀应力这一
 特点制成煤矿用压缩木锚杆,作为挤紧材料,在生
 产中推广应用。
 50年代末~60年代
 ·北欧、北美先后出现了高张紧带锯、双联和多联带锯
 机、削片制材机。
 ·芬兰、美、苏等国研制了移动式削片机。
 1957年
 ·中国成立了森林工业研究所。1958年10月与林业
 研究所合并,改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为全国
 综合性、多学科的林业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开始生产油锯。
 ·中国长春电动工具厂开始自制M2L2-950型电锯。
 ·中国开始从瑞典引进硬质纤维板湿法生产线。
 ·中国开始脲醛树脂胶粘剂工业性生产,60年代初即广泛用于木材加工生产。
 ·中国江西樟脑厂建一座年处理原樟脑油2 000吨以上的加工车间。
 ·中国在昆明建立第一座紫胶加工厂——昆明虫胶厂。
 ·苏联的一些贮木场已使用装卸桥。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日内瓦安排了一次关于
 刨花板与胶合板的协商会。
 ·澳大利亚普洛姆里伊(K.F.Plomley)和希利斯(W.R.Hillis)等人用黑荆树单宁和红树皮单宁制成室外级胶合板用的胶粘剂。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颁布了《GB142—58直接使用原木》、《GB143—58加工用原木》、《GB144—58木材检验规则》等国家标准。
 ·中国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和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制造了
 自行设计的C1、C2型森铁蒸汽机车,统称“28吨型”机车。
 ·中国办起了一些小型湿法纤维板厂。
 ·中国建成了本国第一个刨花板车间。
 ·中国开始生产实木弯曲家具,并批量出口。 同时还
 生产弯曲胶合椅座、椅背、扬谷板等产品。
 60年代初
 ·中国开始制造装载机。
 ·中国开始研制削片机。
 ·中国第一台热磨机由上海人造板机械厂设计制造成
 功。
 ·中国北京市光华木材厂、上海人造板厂、成都木材综
 合加工厂、长沙木材厂等相继从瑞士和联邦德国引进挤压法和平压法刨花板成套生产设备进行生产。
 ·中国开始研制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中国曾研究并利用过高频和对流热空气联合法干燥木材。
 ·中国从民主德国引进落叶松树皮生产栲胶技术,在内蒙古牙克石建成国内最大栲胶厂。
 ·第一批四轮驱动、折腰转向的轮式集材拖拉机在北美林区问世。
 ·指接成材出现。
 ·美国、苏联科学家先后用乙烯单体浸注木材,用r射
 线辐射,使单体本体聚合于木材中,获得性能优良的塑合木。
 60年代初、中
 ·中国压缩木梭取代青冈木梭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60年代
 ·中国研制出多种类型的平型排装机及底排编排机。
 ·中国开始进行削片机的研制。
 ·中国浸渍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醋乙烯乳胶相继问世。
 ·中国开始利用松节油生产萜烯树脂。
 ·美国、加拿大、苏联、瑞典等国在伐区作业中,不仅单
 工序机械种类日益增加,性能有所提高,而且多工序联合机械得到应用。
 ·美国研制 一种自行式伐木机,由工人在驾驶室内操纵锯木机构伐木。
 ·一些国家开始发展抓钩式集材拖拉机,用抓钩代替
 捆木索以消除捆挂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苏联、美国、联邦德国、瑞典、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
 由于轻合金压铸技术的发展,油锯不仅性能提高,重量减轻,而且类型、品种显著增多。
 ·出现铰接式车架的轮式装载机。
 ·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发展,热熔胶开始得以迅速发
 展。
 ·在世界能源危机中,美、法、澳大利亚等不少国家兴
 起了利用太阳能干燥木材的新技术。
 ·单板层积材作为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始。 美国科克(P.Kock)研究出南方松旋切单板层积胶合来制造高强度的梁。
 ·苏联在沃隆兹油脂联合厂开始生产氢化松香。
 ·苏联植物原料水解工业产品结构发生改变,饲料酵母上升为主产品。
 1960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所属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在南
 京成立。
 ·澳大利亚研究单宁胶,并将其在胶合板生产中使用。
 1961年
 ·挪威安德森(A.B.Anderson)等人研制成刨花板用松树皮单宁胶粘剂。
 1961~1963年
 ·世界很多国家颁布了刨花板标准,并且研究制订了刨花板质量控制方法。
 1962年
 ·中国上海木材一厂建成本国第一条硬质纤维板的湿法生产线,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苏联在沃隆兹油脂联合厂开始生产氢化松香。
 1963年
 ·中国正式生产集材-50履带式拖拉机。 以后又陆续
 生产了集材-80、营林-35等轮式拖拉机。
 ·中国开发了年生产2000立方米湿法纤维板成套设
 备。 以后经过改进,又定型为66型、76型。
 ·中国北京市光华木材厂试制成功跨度长26米无金
 属胶合木屋架。
 60年代中
 ·中国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成湿法硬质纤维板厂。
 ·芬兰制造了全树削片机。此后,苏联、美国、联邦德
 国等出现了各种型式的联合削片机和全树削片
 机,伐区木片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新工艺。
 1964年
 ·中国从该年开始相继自制了J-50型履带拖拉机和
 J-80型轮式折腰拖拉机。
 ·美国制定了木材和木质材料切削性质的试验方法标
 准(ASTM D 1666—64)。
 ·塑合木被评为世界十大发明之一。
 1965年
 ·中国开始使用固定式造材机。
 ·中国开始使用本国产的装卸桥进行木材装、卸、归楞
 作业。
 ,在纽约举行了塑合木专题座谈会。美国迈耶(John
 A.Meyer)发表了在单体中加入化学引发剂,用加热催化方法制造塑合木的论文。
 ·用α-蒎烯合成萜烯树脂获得成功。
 1966年
 ·中国在广东省石龙贮木场开始使用装卸桥。
 ·中国建成本国第一座木材水解厂——黑龙江南岔木
 材水解厂。以制材剩余物为原料,生产酒精、饲料
 酵母等多种水解产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与北京民族乐
 器厂协作进行了苯乙烯—槭木(和桦木)塑合木的
 研究,作为红木、紫檀的代用材种,并投入了工业
 生产。
 ·美国Colotex Deponsit建成世界第一个干法工艺
 的中密度纤维板厂。
 60年代末
 ·中国开始在林用装卸桥上应用索式抓具。
 ·基本纤丝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结构
 单位,其平均直径约为35埃,含有40个纤维链。
 ·各种抓钩式集材拖拉机、自装式集材拖拉机相继在
 北美、北欧、苏联林区出现。
 ·美国研究夹心板成功。
 ·木材工业先进国家开始采用热上热下的短周期贴面新工艺。
 1967年
 ·国际原子能协会(IAEA)在曼谷召开了大型国际会议,专门研究塑合木。
 1968年
 ·中国开始在东北林区应用林用龙门起重机进行原条卸车。
 ·中国研究以硫酸为催化剂的聚合松香生产工艺,1973年建厂。
 70年代初
 ·中国建成干法硬质纤维板和软质纤维板生产线。同
 期也建立了半干法硬质纤维板厂。
 ·联邦德国首先出现加压辊筒连续压制刨花板的生产
 方法。
 ·联邦德国制成石膏纤维板。
 ·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家定向刨花板厂。尔后北美开
 始发展定向华夫板。
 ·美国首先提出利用除草剂百草枯或杀虫快溶液来处
 理松树立木,诱发木材树脂化而形成充脂材。
 70年代
 ·中国全面推广了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的增力式索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研制
 成功BG型枝桠材剥皮机和LB型枝桠材剥皮
 机。
 ·中国开始生产1~2千瓦的轻型油锯作为便携式打
 枝机械。
 ·中国研制成液压抓具。
 ·中国设计了一种木片运输车,载重量7吨。为卸片
 方便,半挂车设有液压起升倾卸装置。
 ·中国常州林业机械厂研制成四轮驱动、折腰转向的
 木材装载机。
 ·日本林业试验场对本国及国外300种木材,从铣削
 性、锯断性和单板切削性三方面进行了测定和分
 段。
 ·美国相继出现伐木—归堆机、伐木—集材机、打枝—
 造材机等多种型式和不同工序组合的自行式采伐
 机械,使森林采运作业进入了全盘机械化阶段。
 ·捷克斯洛伐克人发明用静电电场形成刨花板定向结
 构的方法。
 ·美国波特赖雪(Pottatch)公司研制出机械定向铺装
 机。
 70~80年代
 ·中国出现了热熔胶、异氰酸酯胶及丙烯酸树脂胶粘
 剂等。
 ·伐木—归堆机在森林工业发达国家得到很快推广,
 到80年代末已成为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行式森林
 采伐机械。
 ·日本开始较广泛使用移动式干法辊筒剥皮机和固定
 式干法辊筒剥皮机。
 ·加拿大首先研制了以分离木片中的大片、枝条、树
 叶、碎屑、砂石等杂物为目标的双腔剥皮机。 随
 后,美、苏等国也制出这类的双腔、多腔削皮机,并
 在木片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1970年
 ·中国上海建设人造板厂建成连续化生产的绝缘纤维
 板(即软质纤维板)车间。
 1971年
 ·南非联邦的博克瑟斯与舒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Boxes & Shook Limited Company)取得了黑
 荆树单宁胶的专利权,并开始用于刨花板生产。
 1972年
 ·中国牡丹江林业机械厂生产280千瓦的SJ-380型
 内燃机车,经多次改进后已小批量生产。
 70年代中
 ·中国开始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了日产35~40立方
 米水泥刨花板的机械。
 ·中国开始发展竹材胶合板工业。
 ·中国从国外引进了木纹直接印刷设备、旋切和制造
 微薄木设备、覆贴薄页纸及贴PVC薄膜等设备。
 ·木材真空干燥在工业上开始应用。 首先在意大利、
 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得到发展;日本、苏联等国
 也相继进行研究。
 1974年
 ·中国开始木材微波干燥的研究,并在上海、无锡、哈
 尔滨等地的木材加工企业中试用和小批量生产。
 ·美国汉纳(R.B.Hanna)和科特(W.A.Cote)报道
 了15~20埃宽的纤维素纤丝的存在,并称之为亚
 基本纤丝。
 1975年
 ·中国开始研制马来松香,并作为施胶剂用于造纸工
 业。
 1976年
 · 中国引进了芬兰的瓦尔麦特(Valmet)及罗克莫
 (Lokomo)型的伐区机械系统,曾先后在广东和
 黑龙江林区进行了生产性试验。
 ·中国湖南一家木材厂曾试用红根栲胶作脲醛树脂填
 充剂、酚醛树脂促固剂和湿法纤维板的施胶剂。
 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在东北林区试用J-80四轮驱动折腰拖拉
 机进行山场接运。
 ·联邦德国比森(Bison)公司制成刨花板定向铺装成
 型流水线。
 1978年
 ·中国首次将平转型连续浸提工艺与设备用于橡碗栲
 胶生产。
 ·法国首先研制出立木削片机。
 1979年
 ·中国林学会木材采运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3年改
 名为中国林学会森林采运学会。
 ·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成立。
 ·中国建成氢化松香连续法中试车间,随后建厂生产。
 80年代初
 ·中国研制了遥控集材索道和带有钢架杆自行式绞盘
 机的集材索道。
 ·中国开始进行木材真空干燥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指接成材工业化生产开始。
 ·中国用硫酸—氯化锌为催化剂的聚合松香生产工艺
 投入生产。
 ·中国开始利用马尾松、 黄山松、 黑松和赤松的嫩枝
 叶制造松针膏。 松针膏工业化国家只苏联和中
 国。
 80年代
 ·中国研制出短周期低压三聚氰胺浸渍纸贴面用树
 脂、浸渍工艺和热压工艺与设备,以及人造薄木的
 生产工艺及封边材料等。
 ·中国陆续引进了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人
 造板表面装饰等成套设备。 这些设备大部分是木
 材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采用的,技
 术先进,人造板的品种和机型齐全。
 ·制材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按树种和径级进锯
 先剥皮、后检测、再下锯的新工艺。
 ·一些木材工业发达国家在人造板封边的基础上,发
 展了结合贴面同时进行的后成型封贴。这种工艺
 技术可封贴形状更为复杂的边缘。
 ·联邦德国ALKOR生产一种用于粘合到人造板表
 面,商品名为Alkorocell的薄膜材料。这种薄
 膜无毒,耐老化性能好,可在-30℃~150℃下
 使用。
 1980年
 ·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成立。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
 ·中国引进了美国的万国(International)型的伐区机
 械系统在吉林进行了生产性试验。
 ·中国开始生产干法中密度纤维板。
 1981年
 ·日本小仓高规系统地论述了高频介质加热胶合法,
 使小径原木LVL(单板层积材)的制造与性能研
 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
 ·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学会成立。
 ·中国开始大量利用五倍子生产单宁酸。
 ·联邦德国柯萨茨(G.Kossutz)发明了半干法生产石
 膏刨花板的方法。
 1983年
 ·联邦德国比森(Bison)公司根据半干法石膏刨花板
 的生产方法,提出了用石膏矿制造石膏刨花板的
 成套生产设备。第一个具有工业生产规模的石膏
 刨花板工厂1985年在芬兰建成。
 ·联合国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世界首次木材及木材产
 品工业协商会。
 1984年
 ·中国修改了一系列木材旧标准,12月颁布了《直接
 使用原木》、《特级原木》、《针叶树加工用原木》、
 《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杉原条》、《原木检验》、《杉
 原条检验》、《原木材积表》和《杉原条材积表》等新
 的国家标准。自实施之日(1986年10月1日)
 起,1983年以前由林业部、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木
 材标准除保留17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方法方面
 的国家标准外,全部废除。
 4月11日,中国被《锯材和原木》(ISO/TC55)标准委员会接受为该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同年,中国成立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985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小径落叶松、马尾松原木高频胶合制造单板层积材
 (LVL)。
 1987年
 ·中国废止了塑料贴面板、松香、紫胶方面6项林业部标准,新增加木材加工、人造板、林产化工方面国家标准38项、专业标准23项。
 ·第一个具有工业生产规模的石膏刨花板工厂在芬兰建成。
 1988年
 ·中国湖北应用新工艺、新设备在竹山县建成现代化单宁酸(系列产品)厂。
 1989年
 ·中国广东省湛江木质模压品厂自联邦德国引进威氏模压法专利和设备,建成刨花模压托盘车间,年生产量40万个。
 ·中国铁道部北京防腐厂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开发公司合作,为亚运会工程康乐宫嬉水乐园结构制成跨长30米的胶合木大梁。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森林工业常见生物汉拉名称对照森林植物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100 黄花夹竹桃 ☛
000026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