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著。196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初版。认为“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要通过历史文化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本书叙述了孔子、《中庸》、孟子、《易传》、荀子、《大学》、墨子、老子、庄子以及道家各派的人性理论,并把中国哲学的人性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孔孟、老庄和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其基础是自觉的生命反省和生活体验;二是如汉代思想家主张的性善情恶、善恶混、性三品等人性理论,其基础是思想概念的推衍;三是如清代乾嘉学派,只从文字训诂方面做字义诠释。强调只有第一种类型的人性理论才与人的内在生命相关联,才代表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主流。本书还提出了“忧患意识”概念,指出忧患是当事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责任后,“要求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这是人的精神自觉的表现。认为在忧患意识激发下形成的道德使命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