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窑址
宋代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广西藤县城关乡中和村西江支流北流河东岸。1964年至1975年年间调查、发掘。窑址分布范围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有20多处废品堆积。窑炉是坡式龙窑。其中一座残长51.60米,前端宽3米,中部宽3.4米,尾部宽1.5米,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等构成。斜坡式窑床分前后两级,落差约40厘米,窑壁由单砖平砌而成,窑床底铺河沙厚约20厘米。中和窑产品种类繁多,计有青瓷碗、盏、盘、碟、杯、壶、盒、罐、瓶、钵、灯、枕、腰鼓等,以碗、盏、盘、碟为大宗。器胎薄,质洁白细腻,有较好透明度。。施青白色影青釉为主,有少量米黄、灰褐等釉。影青釉光泽莹润,少数有细片纹,器物除圈足或圈足内露胎外,皆通体施釉。器物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瓜果、葵瓣、莲瓣形。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兼用刻划花和贴花。常见的纹饰有缠枝,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缠枝花纹主要有菊花、牡丹、芙蓉、莲等。出土的窑具有匣钵、垫饼、垫托、轴臼、印花模等。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采用一钵多器的叠烧法。其中一件印花模具刻有“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㠯”字款。部分匣钵、印花模具和瓷器刻有工匠之姓,计有林、程、梁、刘、伍、朱、任、马、周、莫、陈、文、李、欧、区、龙、黎、覃等,其中覃、莫现在仍为壮族大姓。中和窑是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一处民间瓷窑。其质量之精,可和负有盛名的景德镇同期产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