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和

熊雄,字罴士、披素,号中和,原名祖福,江西宜丰人。清光绪十八年生,民国16年卒。宣统三年初入江西新军。同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8年赴法勤工俭学。民国12年去德国,在柏林加入德国共产党。民国12年到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4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东征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民国1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民国16年初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后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捕,被秘密杀害。

中和zhōng hé

(字)范钟,宋代嘉定进士。

中和zhōng hé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天地万物能达于和谐境界。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令孤峘《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澹泊调元气,中和美圣君。

中和

❶中正和平,爲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標準和境界,認爲至此則可達于和諧的境界。馬融《長笛賦》:“皆反中和,以美風俗。”王粲《迷迭賦》:“受中和之正氣兮,承陰陽之靈林。”
❷中庸,中等。《古文苑》馬融《圍棋賦》:“自有中和兮,請説其方。”注:“中和猶中庸。棋術高妙,未易言盡,姑論中庸之方略。”

中和

中和

晋葛洪《法婴玄灵之曲》:“抚璈命众女,咏歌发中和”,又北周庾信《庾子山集·道士步虚词》:“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中和,一指中正,不偏不倚,《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又指修养神形,处事接物保持稳定居中,《申鉴》:“养性禀中和”。

☚ 元精   朱丹 ☛

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
 注释
 ①中:指人内在的性尚未表现为外在的情的自然状态,因而没有任何偏颇的倾向。②中(zhòng):符合。
 【译文】
 喜怒哀乐等人的表情在未表现出来之前,就是“中”。人内在的不偏不倚的自然之“性”表现出来了,就是喜、怒、哀、乐等外在的人之“情”了;它们表现出来且都能符合常理,就是“和”。本性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情理是贯通天下的大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在其位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感悟
 自然、和谐的“中和”状态是美的体现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中和 - 可可诗词网

中和

儒学追求的理想思想境界。原话出于《中庸》:当喜怒哀乐等等感情尚没有发出的时候,感情还蕴藏在心里,这种状态称为“中”。感情发出之后,都能符合礼仪制度的要求,或者说,都能合乎天理、正道,这就叫做和。

《中庸》继续说:蕴藏着喜怒哀乐的中,就是天下最伟大的根本、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就是天下最正确、最宽广的道路。因此,努力达到这个中和,就会使天地安然地保持一尊一卑的地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等级尊卑秩序不会受到破坏,也会使万物都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直到成熟,其中自然也包括使人正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追求中和的思想境界,到宋代成为儒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朱熹认为,喜怒哀乐未发的中,就是天命的本性。为了像《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和境界,他要求儒者们安静地坐着,去体会那喜怒哀乐未发的状态,也就是去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再去默想,如何使喜怒哀乐在发出时能够都符合礼制的要求。这样一种修养方式,成为宋代及其以后儒学的重要修养方式。

中和

太极拳理法。阴阳互动,和谐一体。中和是生命平衡的条件。老子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董仲舒认为: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大美以养其身。” 阴阳平衡为和,阴阳对立统一为和,练习太极拳要依照中和原则,以中的方式达到和,实现自然方式的和谐。

中和zhōnghé

❶ 〈名〉化学术语,指酸和碱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所生成的物质失去了酸和碱的性质:中和反应。
❷ 〈动〉物理学术语,指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互相抵消,物体不带电性。
❸ 〈动〉调剂:这对兄弟,一个毛草,一个磨蹭,中和一下就好了。

中和

(一)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行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无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清赵翼《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二) 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五《道士步虚词十首》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中和zhōng hé

中正之道。“中和”本指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内涵,意即不偏颇、无过度或不及,万物各司其位,达于和谐,即《礼记·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九叹·远逝》:“云服阴阳之正道兮,御后土之中和。”王逸注:“土色黄,其味甘,故言中和也。言群神劝我承天奉地,服循仁义,处中和之行,无有违离也。”此“中和”指不偏不颇的中正之道。

中和

指在某些位置上音位对立的消失。如普通话调位中的上声与阳平是对立的,但在连续两个音节都是上声时,前一个音节变成阳平,二者的对立中和。

中和zhōng hé

❶ 酸和碱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化》:“使酸与盐基化合而成中性者,谓之中和。”
❷ 使中和。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化》:“中和时以酸之水素,置于盐基之金属原素,交换而生化合物者,谓之盐。”
❸ 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称中和。1946年白动生等《高级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正负电互相中和而消失,叫做放电。”

中和

中和

儒家中庸之道,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刘良注:“中和谓大道也。统,理也。言琴合于大道,以理万物,皆可以终日用之,感人动物盖亦大矣。”嵇康《琴赋》:“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琴合于大道,综理万物,终日弹用不弃失。

☚ 庄周   中逵 ☛

中和zhōng hé

中正,平和。《荀子·王制》:“~~者,听之绳也。”

中和

《中庸》提出的道德情感原则。参见“和同”条。

中和

中和Zhonghe

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也是《中庸》的基本思想。语出《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人的情感未被激发,无有喜怒哀乐,无偏无执、澹然虚静,就叫做中。情感激发,喜怒好恶得当,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节度,就叫做和。能够修养身心,达到至诚境界,性情不发,保持“中”的状态,性情既发,使之皆和于道德规范之节度,就能达到理天地、育万物的圣人境界。孔子也讲中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和”即无过亦无不及,是行礼的根本原则。《中庸》:“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以中和为处理社会人生矛盾的政治、伦理原则。宋朱熹对“中和”有所发挥,他把“中”看作人们天赋的“义理之性”,把“和”看作情感发动的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他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四书章句集注·中庸》)。认为,“中”或“性”是道之体,天下之理包括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情感发动依循于生而具有的天命之性,才有“和”这种“情之正,这是天下右今所共由之道。所谓“致中和”,就是“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认为这是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并认为:“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故后儒多以中和通于中庸,成为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原则。中庸、中和观念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度量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量准则,达不到或超过此度量准则都是同样不合理的。对待矛盾对立的“两端”应采取“致中和”的方法,防止斗争激化与矛盾转化。这样“中和”又成为儒家的矛盾观和方法论原则,有一定合理成份。

☚ 乡愿   恭宽信敏惠 ☛

中和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原是关于音乐理论的范畴,指音乐之和谐是效法象天地之和谐,而又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影响,能调整人与现实的关系。以后儒家又注入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更强调其社会功用,进而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规范。

中和

neutralization


中和

neutralization


中和

neutralization


中和

neutralization

中和

❶harmony
❷neutralize
~殿 Hall of Central Harmony(in the Palace Museum of Beijing)

中和

儒学的重要观念。“中”即中庸,要求思想行为符合封建伦理准则,无过无不及。如父母死,服三年之丧,既不缩短也不延长,即是“中”。少于三年是“不及”,超过三年是“过”,皆不是“中”。又如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尚未发生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不偏于喜怒哀乐的任何一端,亦是一种“中”。故《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和”是和谐,是“中”的功用。“同”排斥异,“和”包涵异。相异的事物以适当的量度结合即是和。故《礼记·中庸》举例说说: 喜怒哀乐之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儒家将其视为社会和自然的普通原则,从而提倡“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认为单纯的同一没有发展,“和”才有发展。故《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亦是中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