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彩陶文化西传中国彩陶文化经由甘肃、宁夏到新疆,再向中亚的传播。华夏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被称为 “中国”,又叫 “中原” 。大致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北部,山西和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西部地区。 现代考古学发现证实,在中原地区,1956年发现的陕西沙苑遗址,1965年发现的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均属中石器时代,而这些遗址同华北旧石器遗址明显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后随着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陕西北首岭等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的发现,找出了中原地区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线索。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流系分明的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和在它以后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得到滋长和繁荣。经考古发掘,在陕西、甘肃和新疆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大致都是东部的早于西部,揭示了由河南、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陕县庙底沟二期)由东而西的传播过程。1957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发现了马家窑叠压在庙底沟类型上的地层关系,1962年,在武山石岭下遗址又发现了马家窑类型下还有一文化层,即石岭下类型的存在,后来,在天水罗家沟遗址又发现了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从下至上的三层叠压关系。同时碳-14测定结果也表明: 庙底沟遗址为前3910±160年,石岭下类型为前3813±175年,马家窑类型为前3100±190年。庙底沟类型早于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又早于马家窑类型。据马家窑、半山、马厂诸类型发现遗存的碳-14测定,马家窑类型约在前3100年~2700年,半山类型约在前2600年~2300年,马厂类型约在前2200年~2000年,可将马家窑文化诸类型相对年代排成以下顺序: 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由此说明,马家窑文化也是从东至西发展的。 在甘肃境内,晚于马家窑文化,又发现了和龙山文化同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1957年发现的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坪等遗址都发现有马家窑文化在下、齐家文化在上的地层叠压关系,从地层上进一步证实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之后,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首次发现了齐家文化红铜器、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发掘出齐家文化聚落遗址和较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说明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期到青铜器时代了。齐家文化虽有自己的特征,但与马家窑文化有一定关系,且与陕西客省庄文化关系密切,明显受到中原彩陶文化影响。 从仰韶文化开始的中原彩陶文化西传,上起前5000年,下迄前1000年,经沿黄地区的甘肃、宁夏进入新疆境内。从1949年前后的调查发现,新疆西部的和田、皮山、沙雅、伊犁河流域都有类似文化遗迹发现,这可为中原彩陶文化在国内西传的终端。 中原彩陶文化西传的过程中,由于新疆和中亚部族的交往继而传至国外。同时,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乃至沿黄地区的甘肃受中亚及欧罗巴文化影响也是必然的。近现代许多考古学家都发现甘肃彩陶和中亚文化存在不少共同特征,这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渗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