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 143 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至1949年,共举办过7届。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10年10月在南京举办。是由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发起承办,原名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会务由上海青年会美籍干事艾斯涅尔包揽,工作人员多属英美籍,大会文件、裁判术语完全用英文。参加单位有华南、华北、武汉、吴宁、上海五个队,运动员约140人。竞赛项目有男子田径,足、篮、网球四项。这次赛会举办在民国纪元前一年,后被追认为第一届全运会。中华民国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1914年5月在北京举办。举办单位是北京体育协会,负责人是该会名誉秘书侯格兰德,组织领导仍由外国人负责。参加单位有华南、华北、华东、华西四个队,运动员田径96人,其他项目未计,竞赛项目增加了男子排球、棒球两项。中华民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于1924年5月在武昌召开。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举办。除个别外籍裁判员外,会务完全由我国人负责。长度计量由英尺改为公尺。参加单位增加了华中队,运动员约700人。赛会增加了男子游泳与女子篮、排、垒球表演。中华民国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30年4月在杭州召开,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办。竞赛项目增加了男子全能运动,女子田径,篮、排、网球。参加单位以省直辖市及华侨代表为单位共22个,运动员1707人,成绩有所提高。中华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10月在南京召开,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筹办。共38个省市代表队参加,运动员2275人。本届大会增加了男子武术表演;女子游泳、垒球竞赛。大会破28项全国纪录。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35年10月在上海市举行,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筹办。共38个省、市代表队参加,运动员2285人。竞赛项目与上届同,新增国术锦标。大会共破19项全国纪录。中华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1948年5月在上海召开,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筹办。参加单位有各省市,华侨团体,陆、海、空军、警察等共55个代表队,运动员2677人。大会增加了男子乒乓球、举重、拳击三项竞赛;与女子乒乓球竞赛。台湾省第一次派代表队参加。 ☚ 体育运动会 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